《薰風第11期》+《東宮行啟:1923年裕仁皇太子訪臺記念寫真帖》合購優惠
薰風第11期 理想的古都-鹿港再發現+聚珍獨家贈送「彰化員林鹿港溪湖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
聚珍臺灣獨家贈送「彰化員林鹿港溪湖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一張(約49 x 35cm)
內頁
關於本集
發行人・主編:姚銘偉
「一府、二鹿、三艋舺」——有受過教育的台灣人應該都知道這三座城鎮在台灣歷史上的地位。
早在日本時代,鹿港就因為港口已經沒落,加上縱貫鐵路沒有經過,且政府全力發展台中,因此遲至1933(昭和8)年才進行首次市區改正。然而也因為地理位置造成的交通不便與城鄉差距,讓鹿港保有了一府、二鹿、三艋舺中最古樸的台灣「原風景」。昭和時代摩登的鹿港大街建築立面、平坦好走的亭仔腳、老舖林立的商圈、保留清代磚造家屋的巷弄、沒有LED跑馬燈的龍山寺,還有別具韻味的鹿港腔⋯⋯這座小鎮少了台南與台北過多的商業氣息,多的是人與人之間、人與土地之間的緊密連結。
但是,一座古都若只有這些,似乎少了些說故事的深層元素。因此,出身鹿港漁村的貧困家庭、在日本時代飛黃騰達,卻長年被誤解,甚至醜化的辜顯榮,其宛如大河劇一般的人生是我們談鹿港時絕不能忽略的存在。而為了挖掘更多辜顯榮的生平故事,本集也收錄了辜寬敏先生的訪談內容。
除此之外,鹿港各式各樣的老舖同樣蘊藏了無數精彩故事。這些傳承幾十年、上百年的老舖見證了鹿港的興衰起落,是在地最珍貴的文化資產之一。而在這些老舖訴說的老故事之外,鹿港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年輕世代,正以藝術節的型態吸引外界關注,為古老的鹿港注入一股新生活力。
在鹿港,我看見了在台北及台南早已模糊不清的純正台灣情調。這種歷史與文化蘊釀出的風情,帶給我的不是觀光時的興奮之情,而是一個台灣人在發現心靈原鄉後被治癒的平靜。
鹿港,絕對是我心目中台灣古都的理想典型。
攝影:林哲安
設計:卵形・葉忠宜
目次
- 關於本集(姚銘偉)
- 【月亮畫給太陽的情書】臺灣と日本(奈美)
時事
- 【深讀日本】作為「容器」的天皇(陳永峰)
- 【野百合と桜】日本における蔣介石賛美の痕跡(丹羽文生)
- 【東京business発信】俯瞰地球儀的經貿外交(余承儒)
特集
- 鹿港第一人—辜顯榮的人生大河劇(姚銘偉)
- 告別不見天—鹿港的市區改正(李宗學)
- 鹿港老舖散策1(姚銘偉)
- 與社區相伴百年的老警所(張敬業)
- 鹿港一九三〇影像的見與不見(張安儂)
- 鹿港老舖散策2(姚銘偉)
- 尋訪鹿港日治老匾額(李漢鵬)
- 立足於鹿港神社的鹿港國中(李宗學)
- 鹿港老舖散策3(姚銘偉)
- 移住今秋—創造屬於鹿港的生活節慶(張敬業)
專欄
- 【洛東抄】鳥居與陰廟的台日文化考(蔡亦竹)
- 【品‧和釀微醺】宇治一服.伏見一杯(錢睿靜)
- 【台島拾歲】台灣近代電話發展小史(陳坤毅)
- 【讀‧日劇】日本的「記憶所繫之處」VS. 仙島的「發大財」(陳奕齊)
- 【日本佛教巡禮】日本佛教的歲時行事(曾友志)
- 【台日美術漫步】黃土水與他的水牛們(陳譽仁)
- 【流轉的日產】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林俊昇)
- 【日本語教師の独り言】さようなら 『小小教室』(梅澤弘樹)
- 【長物誌】音響發展史的先行者—LUXMAN A3500真空管後級擴大機(楊格)
- 【書籍推薦】文士風月錄:另類的日本近代文學史(吳佩珍)
東宮行啟:1923年裕仁皇太子訪臺記念寫真帖(6/25出版)
內容簡介
臺灣在日本統治時期的大正12年(1923)4月16日到27日止,當時身兼攝政重任的裕仁皇太子,曾經來此地訪問。等同天皇位階人員的殖民地訪問(日文稱行啟),不只是在臺灣,在日本本國也是劃時代的創舉。
明治、大正天皇都沒有訪問殖民地的紀錄,只有大正天皇在身為嘉仁皇太子之時,曾經在明治40年(1907)訪問過保護國大韓帝國而已。迄明治45年(1912)預計訪問臺灣時,因明治天皇病篤,未能成行。大正天皇曾向前來拜謁的臺灣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表示深以為憾。在攝政宮裕仁皇太子訪問臺灣之前,也曾有2次皇族訪問臺灣,一是在臺灣病死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之親屬,二是臺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之載仁親王,但較之攝政皇太子這等同天皇的至高性、神秘性及超越性,實不可同日而語。探討此一重要人物會來臺灣訪問的深層原因,應該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因應世界各地引發的民族自決之局勢,日本國內採行內地延長主義有著密切的關係。首先是在大正8年(1919)8月,當時日本原敬內閣完全未徵詢臺灣總督府,逕行修改臺灣統治根本法令「臺灣總督府官制」,讓文官也可以擔任臺灣總督,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揭示期待臺灣人在文化、精神上和內地人同質化的內地延長主義。隨著有地方自治形式臺灣州廳制地方制度的實施,教育、交通、產業等設施漸次展現成果,尤其地方民情也極為平靜,乃非公開的報請攝政宮裕仁皇太子來臺灣訪問,最後得以成行。
本次臺灣訪問藉由神社參拜、接見孝子節婦、各界功勞人員,及巡視臺灣西岸包括澎湖群島在內的機關學校、軍事機構,在各界各種行事的配合之下,建立了統治者的權威形象,臺灣人幾乎自己停止推動強力有組織的大規模民族運動,為後日推展的皇民化運動,提供了難以數計的助力。
今很高興能把舊藏皇太子行啟寫真和王佐榮先生合作出版,讓大家了解這一段故事。
霧峰 郭双富 序 2019.04.15
ISBN:9789869769402
規格:平裝 / 168頁 / 21 x 30 cm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