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守護行動:臺灣文化資產保存的困境探討與前瞻思維
內容簡介
本書從臺灣原住民族祖先型文化的起源開始談起,建立一個看待臺灣歷史的時間架構,從地面上各種可移動/不可移動的有形文化資產,穿越至地底下、水面下的考古遺址,將這些錯落在臺灣及離島各地的文化資產視為一個個座標,它們在這個大時間序列下,為不同時期的人群與物質文化發出有意義的訊息。
透過十個文資現場的實地履勘,包括古蹟、歷史建築、考古遺址、聚落建築群及文化景觀等,帶出臺灣文化資產的真實脈絡與現況,反映文資保存在觀念與執行上的發展課題。此外,借鏡日本文化財的保存政策,觀察日本如何在「文化景觀」架構下維護歷史風貌並推動地區活力,以及在文資修復、人才培育的卓然成果。並針對臺灣目前在實務推動上面臨的挑戰,提出論述與分析,全面檢視了臺灣文資保存的進展與困境,期以前瞻性的政策思維面對這個重要議題,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一起守護臺灣的文化資產,永續傳承人類珍貴的歷史紀錄。
作者簡介
張維修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
長期關注都市與文化資產政策,以及社會記憶空間的保存研究與行動。
李思薇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博士。
長期關注城市文化研究、建築文化資產與博物館。
目錄
序 一次成功的文化資產政策總體檢 林盛豐
壹、前言
貳、現場:遇見文化資產
考古遺址(地下與水下)
現場一 考古遺址的發現與保護
現場二 土地開發與遺址保存的衝撞
現場三 水下文化資產調查研究
原住民族與漢族
現場四 原住民族聚落保存
現場五 民間文資保存運動
產業及可移動遺產
現場六 產業遺產保存與活化
現場七 可移動的文化資產——以鐵道車輛保存為例
都市發展與文資保存
現場八 古蹟周邊景觀管控
現場九 容積移轉與容積調派
職人匠心
現場十 傳統建築修復技術的人才培育
參、他山之石
肆、臺灣文化資產保存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伍、結論
附記
一、後續追蹤
二、本通案性案件調查研究之工作方法
謝誌
參考文獻
ISBN:9786267688304
出版社:遠流
規格:平裝 / 296頁 / 17 x 23 x 1.9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