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時光扭蛋機1:消失的歷史建築
內容簡介
史前人類住的房子跟我們一樣嗎?
神明住的房子跟人類一樣嗎?
歡迎來到「消失的歷史建築」大挑戰……
比課本更精彩刺激、小學生限定的臺灣時空冒險──
一趟由奇怪扭蛋機轉開的時空穿越旅行
從史前到現代,發掘不同年代建築的神祕故事!
小恩、天天、栗子是同班同學,他們和一隻會說話的貓「十元」,在學校附近的火車站發現了「時代建築模型扭蛋機」。當小恩轉出扭蛋、打開後,一道刺眼光芒將他們吸進了扭曲的時光漩渦──「哎喲,好痛呵!」三人一貓重重的摔在地上。七手八腳站起來,才發現自己不知道為什麼跑到了一座山的山腳下,而打開的扭蛋旁有一塊石頭模型和一張說明書,說明書寫著:「恭喜成功回到三千年前的臺東!只要把模型放到正確的位置,扭蛋機就會出現,帶大家前往下一個時代。準備好了嗎?出發吧!」
天呀,這到底是什麼可怕的扭蛋!那,要怎麼做才能平安回到現代呢?
建築,不僅是人類遮風避雨的居所,更是每一群體的文化縮影。從卑南遺址的砌石圈、荷蘭人為貿易和軍事建造的稜堡、清代供奉神明廟宇的精緻雕刻,日治時期為兒童打造的遊樂設施,戰後曾風靡一時、借鏡西方的花園城市社區設計……每一種建築形式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需求、文化特性與環境條件。
本書內容串聯起過去到現在的臺灣建築發展脈絡,結合漫畫式插圖和貼近兒童語言習慣的文本,活潑生動的對話,穿插豐富的小知識,讓剛識字的孩子們彷彿親身參與冒險,並在時而逗趣、驚險、懸疑、溫馨的情節中,主題式輕鬆接觸臺灣史。除了有趣不枯燥的探索解謎情節,亦巧妙融入「建築小學堂」專欄,淺顯易懂地介紹各建築特色與歷史背景,滿足不同年齡層孩子的閱讀嗜好。
建築隨著時代演變,追求著實用性,講究美觀與象徵意義,也承載著每一世代臺灣人的生活智慧與情感記憶。當我們了解建築背後的人文故事,就能進一步相互討論和思考「文化資產」的保存意義──這些老房子不只是老而已,更是我們從文化認同裡認識自己的契機。期望透過這樣的閱讀體驗,能漸漸帶動新世代對我們這座島嶼更深度的理解與關愛。
本書特色
⬤激發跨領域學習興趣:貼合108課綱的素養導向精神,以故事包裝歷史、地理、建築、文化等多元知識,讓孩子原本可能覺得無聊的課本內容都逐一變得生動有趣。
⬤從文化認同到自我定錨:透過臺灣各時代的歷史場景,讓孩子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建立文化認同感,從中尋找個人價值。
⬤孕育解決問題能力:每項任務都需要孩子與主角群一起動腦思考,而在角色互動和情節發展當中,亦培養了孩子面對挑戰時的邏輯思維。
作者簡介
林蔚昀
詩人,作家,譯者。英國布紐爾大學戲劇系學士,波蘭雅捷隆大學波蘭文學研究所肄業,目前就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文所史學組。
多年來致力在華語界推廣波蘭文學,於二〇一三年獲得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文化功勳獎章,是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臺灣人。著有《世界之鑰:帝國夾縫下的臺灣與波蘭》、《我媽媽的寄生蟲》、《憤世媽媽》、《易鄉人》、《大人和小孩的一千零一夜:給父母的床邊故事,讓大人了解孩子,以及自己心中的孩子》,並譯有繪本《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奶奶,我的爺爺》、《乖女孩》、《遺失的靈魂》、《國王與國王》,散文《如何愛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當我再次是個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選集》和小說《鱷魚街》、詩集《黑色的歌》等。
編者簡介
諶淑婷
作家、曾任報社記者,現在也是一狗二貓二孩的媽媽,關心兒童權益與未來生活環境,所以致力於生育改革與性平教育推廣。合著有《遜媽咪交換日記:一樣的育兒關卡,不一樣的思考》,另著有《迎向溫柔生產之路》、繪本《我去上學的時候》、《一百萬個親親》。
黃琳懿
從小的願望是當科學家。理工背景。前半人生都泡在實驗室、儀器與客戶間。生小孩之後人生大轉彎,在半媽半我的路上,偶然又必然地成為一個「教育工作者」,而且對文史產生極大興趣。只要跟臺灣有關係的事,都想裝進腦袋。經營「腳踏史地工作室」,擅長設計各種教案,把歷史變成故事,帶小孩透過走讀,認識這塊土地,愛上這塊土地。
臉書粉絲專頁:腳踏史地
繪者簡介
詹仕靜
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系畢。曾擔任雜誌美術設計,現專職插畫與平面設計。著有繪本 《寶藏大追擊》、《臺北機廠大冒險》。想要畫自己和孩子都會喜歡的書。
聯繫信箱|jeanzhan11@gmail.com
目錄
第一章 轉開時光機大門:神祕兮兮的扭蛋機
第二章 回到史前:陪卑南文化人蓋房子
第三章 來自大航海時代的考驗:危機四伏的熱蘭遮
第四章 清代神蹟的雨天奇遇:尋找滬尾福佑宮的爪子
第五章 跌入日治的童年:圓山遊園地和動物園迷路中
第六章 哇,九二一巨人強襲?:十元在光復新村失蹤了!
ISBN:9789862944271
出版社:玉山社
規格:平裝 / 112頁 / 17 x 22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