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風第31期 花樣臺灣 日本時代裡的摩登廣告 (6/4出刊)
關於本集
百年前的日本時代,是視覺設計初露端倪的年代,亦是現代消費文化成形的開端。當時的人們,除了大街小巷的看板與海報之外,更透過《臺灣日日新報》接觸到琳瑯滿目的商品廣告,許多現今常見的品牌,如資生堂、中將湯、龜甲萬、味之素等,早在報章雜誌中存在百年之久,直至現代,成為人人知曉的老字號。廣告不斷形塑我們的生活樣貌,是時代的鏡子,更是得以讓我們窺見歷史的,一代人的共同回憶。
「藝術社會學」(Sociology of Art)認為,任何作品的呈現,皆無法離開其背後的社會脈絡,因而自然地反映出一時一地的社會發展與時代特徵。社會環境的變化,影響著人們的消費習慣,同時形塑了廣告包裝的視覺表現;而廣告包裝的設計,不僅呈現了商品調性,也投射出當時的社會脈動與審美趨勢。尤其在海島型文化的臺灣社會下,任何風吹草動都易掀起漣漪,民眾對各式新鮮事物皆投以好奇,貨品相對輕易地被更新奇的事物所取代。此間留下的廣告包裝設計,更能幫助我們回顧當時的社會文化現象。
本期從街上的招牌、博覽會設計,以及廣告中的「摩登日本」出發,回顧商業藝術與美人繪中折射出的審美意識與時代精神,再深入探索那些根植臺灣常民記憶的經典商品——令人陶醉的煙酒廣告、照顧女性身體的「中將湯」、讓女性追求美麗的「資生堂」、展現摩登風尚的一九三〇年代Modern Girl形象、豐富味蕾的「味の素」與「龜甲萬」……從中發現廣告裡的花樣臺灣。此時期的商品廣告也走進山野與旅途,鼓勵大眾進行登山健行與觀光探險,開啟臺灣人對「本地風景」的集體視覺記憶。最後,細看日人如何將廣告運用於殖民政策與戰爭宣傳的政治企圖,以及當時臺人畫家的戰爭圖像參與,如何透過筆觸留下令人深思的歷史印記。
此外,本期收錄的兩篇文藝,呈現日治時期的特殊體制下,臺灣青年的文藝思維與敏銳的視覺感受。龍瑛宗以文字刻畫山城中的客家世界,林慶雲則以鏡頭捕捉南方漁村的微光時刻,為歷史留下詩意的印象。
在當今數位洪流之中,廣告仍舊主導著我們的價值選擇與目光動向。縱使形式不一,廣告都有著深入人心的力量。回望那個本土與外來交會、創意百花齊放的年代,廣告包裝,成為我們理解先民生活樣態的窗口。從商品、性別到生活百景,從視覺語言到潛藏的文化凝視與想象,跟隨薰風,重新認識廣告如何在無聲之中訴說時代、刻畫生活,建構我們所處的世界。
目錄
2 關於本集(客座主編 姚村雄)
專欄
6 太陽旗下——臺灣商業廣告與店鋪招牌設計的發展(李新富)
14 臺灣日治時期的「博覽會」盛況與設計表現(鄭建華)
22 廣告中的摩登日本:日治海報藝術與美人繪(王佐榮)
特集
32 讓臺灣女性變美的「資生堂」(李貴連)
40 臺灣一九三〇年代”Modern Girl”流行風(孫祖玉)
48 公主的藥引:二十世紀初中將湯圖像中的理想女性 (孫祖玉)
56 豐富臺灣人味蕾的「龜甲萬」、「味の素」廣告(姚村雄)
64 令臺灣人醺醉的煙酒廣告(陳義方)
72 繪葉百景——日治臺灣觀光旅遊的視覺意象(林磐聳)
80 登登登登:廣而告之的登山宣傳(林玫君)
86 戰爭與消費?以日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的商業廣告為例(孫秀蕙)
94 日治畫家藍蔭鼎的書刊美術設計(吳世全)
104 從味覺到視覺的臺灣風:日治時期臺灣伴手禮的包裝與廣告(陳靜寬)
文藝
112 微光顯影的南十字星:屏東攝影家林慶雲(林磐聳)
120 龍瑛宗小說有關「植物」的抽象空間意義(劉抒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