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盡的台灣味(兩冊套書,限量加贈「台味透光書卡」)(7/30出版)
內容簡介
什麼是台灣味?
永遠說不完,也說不盡。
這是一場台灣飲食與風土的對話,
透過在地的飲食考察,
一起來認識各種台灣味的前世今生!
「食物」是人際關係中的共同記憶、也是跨越國度和文化隔閡的橋梁;「飯局」更是創意火花的開端、社會運作的潤滑劑,也是人與人交會的地方。將味蕾連結思想,味道便成為門道。
文史作家胡川安從飲食考察的角度展開筆上漫談,讓味覺透過文字想像在舌尖舞蹈,也帶大家一起探看不同食材成就出的不同飲食風情,以及展現出文化流轉的各種面貌。期望透過上冊「風土滋養的印象台味」與下冊「多元兼容的流轉台味」,能作為「台灣味」的一個記錄、一個時代的縮影。
【上冊「風土滋養的印象台味」簡介】
這些從台灣風土長出的滋味,有米、有肉、有茶,各色料理養成了我們的味覺基礎,而那些鮮美、甘甜又讓人印象深刻的味道基底,在在顯示出由我們土地養成的各種飲食深層記憶。那記憶或許來自無窮盡的愉快飲食體驗,更是我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的實感。
跟著胡川安老師,從飲食考察的角度展開筆上吃播,一起來認識你我熟悉的台灣味背後的各種故事,透過文字想像在舌尖舞蹈,也探看各地風土成就出的不同飲食風情。
一起來探看台灣風土滋養出哪些台灣味:
❖米飯是日本料理的起點?也是台灣飲食文化的出發點?
❖一到端午節總是要戰南北的粽子究竟有何差異?
❖最深入每個人家中的鮮味是白斬雞?
❖從早到晚都吃得到的彰化料理是爌肉飯?
❖仙山而來的仙草到底有多「仙」?
【下冊「多元兼容的流轉台味」簡介】
台灣飲食的特別之處,在於不同地方來的料理,在這塊土地生根之後,還繼續往其他地方發展,例如小籠包、燒餅油條、餃子、滷味、高粱酒……,本來不是台灣原有的食物,卻能透過這塊土地發揚光大。如果沒有這島嶼的包容度,就沒有名揚國際的可能。
跟著胡川安老師,從飲食考察的角度一起探看這些透過多元文化交融出的料理,以及運用我們土地長出來的食材,是如何改變並創造出新的、專屬這島嶼的台灣味。
一起來探看多元文化交融出哪些台灣味:
❖日治時代就吃壽喜燒?原本的壽喜燒是用煎的而不是火鍋?
❖台灣人愛吃火鍋,但其實鍋物料理幾乎都是外來的?
❖來自外省手藝的小籠包怎麼變成台灣代表美食?
❖台灣本來沒有甜的擂茶?
❖台式早餐的經營模式其實是來自麥當勞?
知味推薦
Hally Chen|飲食記錄作家
吉雷米|台語節目主持人、文化觀察者
李文成|《一歷百憂解》Podcast製播人
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
鄭順聰|台文作家
盧建彰|導演、作家
謝仕淵|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好評推薦
透過作者的輕快筆調和深入觀察,讓味道成為門道,帶你讀出台灣味的千滋百味。──Hally Chen|飲食記錄作家
(上冊)這不只是一本談吃的書,更是一本用味道說文化、記憶與土地的筆記。它讓我明白:味覺不只是感官記憶,更是通往故鄉的路。
(下冊)這本書像一場長餐,不只讓你飽嚐滋味,也讓你讀進台灣與世界交會的風味與情感。推薦給每一位想認識台灣、理解文化的人。──吉雷米|台語節目主持人、文化觀察者
透過真切的觀察與文字……讓美味之外更看見台灣四百年文化交織出的味蕾狂想曲。──李文成|《一歷百憂解》Podcast製播人
胡教授的《說不盡的台灣味》,就是來自飲食考察加歷史研究的產物。……飲食文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流動的過程,甚至可以創造新的傳統。──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
這位饕客、學者、漫遊者三體合一的作家,文字平易,見解獨到,好讀好順又好懂,好客好吃好走踏,一道知識脈絡就此get!一本書把台灣味全都包起來!──鄭順聰|台文作家
輕鬆愉快的語調,對故事的好奇,就是這本書的模樣,我讀來,就好像跟川安同桌,聽他一貫帶著遊戲般的笑容,卻道出食物背後的歷史,那總是讓我感到驚奇,並且深深著迷。──盧建彰|導演、作家
餐桌上的川安,要吃要聞要問要聽,真的很忙碌。我可以見證「飲食考察太辛苦」,各位讀者還是先讀書比較快!──謝仕淵|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
胡川安
生活中的歷史學家,身於何處就書寫何處,喜歡從細節中理解時代、從生活中觀察歷史。在日本、巴黎、美國和加拿大生活過。由於興趣龐雜,大學雙修歷史與哲學,研究所於國立臺灣大學雙修考古學與歷史學,後取得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東亞系博士。曾任「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主編、華文朗讀節策展人,目前為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編著十餘本書,著有《秦漢帝國與沒有歷史的人》、《和食古早味》、《絕對驚艷魁北克》、《東京歷史迷走》、《京都歷史迷走》、《權衡:孫子兵法教你亂世中的生存之道》、《餃子與味噌:流動的日本味》與《記憶台灣》二冊,編有《重新思考皇帝》、《故事臺灣史》四冊、《故事東亞史》二冊。
目錄
【上冊「風土滋養的印象台味」目錄】
推薦序 道地台灣味,不得不考察/曹銘宗
知味推薦/Hally Chen、吉雷米、李文成、鄭順聰、盧建彰、謝仕淵
自序 了解台灣味,先了解台灣
前言 從食物思考台灣的文化
PART 1 台灣米麵香
01白飯──從米開始的飽足之旅
02滷肉飯──無論南北都美味的肉汁與飯香
03米粉──一股溫潤的懷舊氣味
04鹹粥──一碗既複雜又簡單的美味
05碗粿──不同地區,生出豐盛簡樸各異的滋味
06米糕與油飯──糯米與山珍海味的巧妙搭配
07粽子──連結到端午的記憶
08切仔麵與擔仔麵──一碗麵,北中南的不同演繹
09客家粄食──豐富米食的無限可能
PART 2 台灣鮮味
10白斬雞──深入每個人家裡的單純美味
11刈包──跨越東西文化的虎咬豬
12貢丸──想吃點肉味時的彈牙調劑
13烏魚子──冬季來自大海的禮物
14黑白切──豐富多樣的百搭配菜
15薑母鴨──從冬令進補轉化到歡聚時刻的鍋物
16羊肉爐──中部、南部各有滋味的冬令特色
17爌肉飯──從早到晚都吃得到的彰化在地味
18雞肉飯──飄洋過海來台成為嘉義道地味
19宜蘭菜──獨特風土帶出的獨特菜色
20總舖師的辦桌菜──看見台灣宴席料理的豐盛美好
21客家小炒──傳統中有創新的客家菜代表
22牛肉麵──台灣發明的川味
23肉圓──繽紛豐富的口感大集合
24蚵仔煎──巷口夜市那熟悉的鮮香味
25鹽酥雞──台式油炸的美味奧義
PART 3 台灣冰、茶與酒
26台灣冰──從無冰到文明飲冰的小歷史
27泡沫紅茶──珍珠奶茶的前世記憶
28珍珠奶茶──從台灣走向世界的代表茶飲
29啤酒──台灣「上青」的一味
30台灣茶──茶鄉帶來的產業文化記憶
31仙草──本應天上有的仙山產物
32客家茶──逢客必有茶,關於東方美人的茶事
【下冊「多元兼容的流轉台味」目錄】
推薦序 落地後轉生出新的台灣味/曹銘宗
知味推薦/Hally Chen、吉雷米、李文成、鄭順聰、盧建彰、謝仕淵
自序 不斷融合與創新的台灣味
前言 了解飲食文化,為了吃而相聚
PART 1 日本味在台灣
01鐵路便當──移動中品嚐到的飽足滋味
02天婦羅、甜不辣與關東煮──從炸物到煮物都美味的日本代表食物
03壽喜燒──像火鍋又不是火鍋的醬香
04鰻魚飯──從養鰻到吃鰻,日本來的鮮香蒲燒味
05鐵板燒──用煎鏟帶你吃出鮮美與原味
06咖哩──從印度經過日本傳來的香味
07涮涮鍋──感受食物旬味的暖呼呼料理
08泡麵──相傳來自日本,再創出台灣獨到口味
PART 2 他鄉成故鄉的滋味
09沙茶與沙茶火鍋──來自潮汕的獨特風味,已成為日常
10酸菜白肉鍋──寒冬中最適合圍爐享用的鍋物
11麻辣鍋──面對冬天時,最好的熱辣選擇
12眷村菜──混融出的那股家鄉味
13餃子──可以一起製作、一起分食的歡樂元寶
14小籠包──讓世界認識台灣的重要一味
15燒餅、油條與豆漿──充滿外省記憶的台灣早餐
16馬祖菜──在台灣也吃得到的福州料理
17江浙菜──慢慢融入台灣人味蕾的舊官菜
18米干──來自異域的味道
19滷味──口味多樣、冷熱皆宜的下酒良伴
20高粱酒──兩岸對峙下形成的金門印象
21普洱茶──黑茶在台灣茶界的華麗轉身
22擂茶──客家傳統再創造的茶飲
PART 3 西方味在台灣
23牛排──老牛排館與台灣人的牛排體驗
24法式料理──在台灣,精緻餐飲的愉悅分享
25西班牙料理──一場宛如詩的料理體驗
26台灣咖啡──第三波咖啡浪潮後的全民飲品
27台式早餐──便宜、多樣又方便的早餐選擇
ISBN:9786264182959
出版社:遠流
規格:平裝 / 496頁 / 13 x 19 x 3.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