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欽一郎與神木:阿里山美術視覺敘事的起點

你知道8月8日除了是父親節,也是眾多臺灣前輩畫家的啟蒙老師--石川欽一郎的生日嗎?
而且,他還是在可考資料中,第一位踏上阿里山的畫家!

提到阿里山,許多人都會想到「神木」。
自1906年,總督府殖產課技手小笠原富次郎前往阿里山進行林業調查,發現這棵巨大的阿里山神木後,它就成為重要的景點和象徵,也是許多畫家們描繪阿里山的熱門主題

目前已知石川描繪阿里山神木的畫作共有兩張,兩幅圖的創作年代不同。
一張是1912年受阿里山作業所委託上山時畫的,巨大的神木配上單線道的鐵軌,樹下還有幾個人。
另一張目前年代尚待查證,但巨木已被繫上注連繩、圍起了木柵欄,一旁有小屋與雙線鐵道。

兩張作品分別預告了阿里山即將進入殖民治理與觀光開發的新階段,清楚呈現出巨木從自然轉化為藝術家筆下「風景」的歷程。

《阿里山不是一座山》就以在阿里山的林業調查、鐵道、觀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神木為封面和全書的開端--

想知道石川欽一郎一百多年前首次踏入阿里山的感想嗎?
又抱著什麼樣的心情紀錄眼前的神木和風景呢?

一起在石川欽一郎生日的這一天,以他的畫筆為起點,重新閱讀阿里山,走進畫家們眼中的山林故事吧!

圖左為石川欽一郎作品〈神木〉
圖右為石川欽一郎照片

推薦閱讀

相關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