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之後】風起畫會夜、夢繫臺展途——翁水元的東京習畫時光

撰文|歐蕙瑄

眾星雲集的「中華第一樓

1934年10月17日晚間,青年畫家翁水元懷著緊張興奮的心情踏進東京神保町中華第一樓,準備參加李石樵主辦之旅日畫家餐會。

日治時期,有許多臺灣畫家想提升畫技因而前來東京進修,但因彼此沒有聯絡,不僅無法相聚,也欠缺彼此激勵的機會。因此由就讀於東京美術學校的李石樵出面發起此次聚會,邀集曾留學日本的臺灣畫家們交流相談。(註1)翁水元當時甫考入知名私校「文化學院」美術部,故也在受邀之列。

身為美術生,翁水元對眾多美術用品店及書店林立的神保町應當不陌生,但混於其中的「中華第一樓」並非單純中華料理食肆,其背後有著與民族社會運動千絲萬縷的聯繫,故而成為旅日留學生議論時政、社交聯誼之場所。(註2)李石樵選擇此餐廳作為聚會地點,想必也是將此納入考量。

觥籌交錯間,翁水元看著上週才獲得帝展入選的前輩李石樵與陳澄波,眼神中充滿止不住的崇拜與欣羨。兩位皆是第二次獲此殊榮,陳澄波更是在與自己相同的二十九歲時負笈日本正式攻讀美術,三年後便以一幅〈嘉義街外〉成為入選帝展的臺灣畫家第一人!(註3)

圖1. 臺灣畫家於東京神田中華第一樓聚會時攝影留念。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思及此,翁水元想起自己於上智大學法科專門部(註4)畢業後,費盡唇舌說服父兄讓自己追尋志向習畫的努力,更加希望傾注心血的投稿畫作能於一週後的臺展上獲得好成績。

名校出高徒

命運之神沒有辜負這位青年。

一週後的10月23日,《臺灣日日新報》刊出了第八回臺展的入選名單,翁水元的名字赫然在列。而於此次臺展初入選者相關報導中,記者採訪了翁水元二哥,同時也是新任臺南市協議會員翁金護。他透露,弟弟於公學校五年級時就已經對繪畫產生興趣,本想往這方面升學,但父親不予理解,要他為了家業往實業方面深造,令父子二人為此大吵一架。而弟弟最近拾起約十年沒碰的畫筆後,實在禁不住內心憧憬,於是毅然出發前往日本學畫,今年九月考入東京文化學院,現正在學中。(註5)

圖2. 翁水元頭像。 圖片來源:〈喜びの人人(臺展初入選) 下、右より翁水元(臺南)の諸君〉,《臺灣日日新報》,1934-10-24(夕刊2版)。

大正時代以來,有志於美術的青年學子除了報考官立(如東京美術學校)與私立(如帝國美術學校)的美術專門學校,投入名師開設之私人畫塾或西畫研究所,以師徒關係磨練畫藝、增廣人脈亦不在少數。(註6)但翁水元所就讀之文化學院,在眾多藝術教學機構中卻是格外特殊的存在。

這所學校由西村伊作、與謝野寬、與謝野晶子、石井柏亭、有島生馬等藝文界人士創立於1921年,校址位在東京神田駿河台,採用西洋開放式教育,重視男女平等和藝術生活教養。其師資陣容相當可觀,美術部有山下新太郎、有島生馬等二科會成員,文學部則有菊池寛、川端康成、佐藤春夫等名人親臨指導,旨在培養新一代知性且自由的青年。(註7)

圖3. 文化學院位於御茶水校區的入口處與校舍建築。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文化学院〉,網址:https://reurl.cc/M345Lk(點閱日期:2025-05-22)。

文化學院內重視歐洲思潮的風氣於翁水元入選第八回臺展西洋畫部的作品〈靜物〉中也可窺之一二:畫中靠立在牆面的書本,封面上方寫有「THE STUDIO」,副標題則是「A Ma…and A…」等英文字,下方有倒梯形圖樣,圖像下標記「1927」。由上述線索得以大略辨識出此書是1893年起,由英國記者查爾斯.霍爾姆(Charles Holme, 1848-1923)在倫敦發行的插圖與裝飾藝術雜誌《The Studio: A Magazine of Fine and Applied Art》。(註8)該雜誌以創新技術印刷,裝飾風格強烈的插圖風靡國內外廣大讀者,甚至影響了歐洲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與英國工藝美術運動。(註9)

圖4. 翁水元入選第八回臺展作品〈靜物〉。 圖片來源:《第八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圖5. 《The Studio: A Magazine of Fine and Applied Art》雜誌封面。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The Studio (magazine)〉,網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Studio_(magazine) (點閱日期:2025-05-22)。

〈靜物〉為翁水元於東京作畫完成後直接郵寄至臺灣參展的作品,推測當時就讀文化學院的他,在具有留歐經歷的石井柏亭、有島生馬等師長鼓勵下曾廣泛接觸歐洲現代藝術流派,並將相關藝術雜誌入畫以展現自己對西方藝術風格的關注與喜愛。

五條港的三少爺

文化學院的開明教育為翁水元打開藝術視野,但如此扎實的菁英課程並不便宜。文化學院於創立之初便採取「高品質、高收費」的辦學模式,其美術部的學費相較其他私立美術學校高出一倍有餘。(註10)而翁水元能無後顧之憂地就讀文化學院,仍得益於家族財力的支持。

日治時期,臺灣赴國外進修美術的人才眾多,但船資、學費、生活費、畫具耗材等支出高昂,普通人難以負擔。因此有幸能出國追尋夢想的幸運兒多為家境優渥、長輩願意出錢贊助支持的富家子弟。如陳清汾為日治時期大稻埕茶業大亨陳天來四子,於父親的資助下遊學巴黎,成為臺灣第一位旅法畫家。另如陳德旺為迪化街藥材商陳九樹之子,於東京遊走於本鄉繪畫研究所、川端畫學校等各大畫塾,遍訪名師,好不快意!連翁水元於文化學院的學長兼臺南同鄉劉啟祥也是出身於柳營劉家,家境殷實,家風嚴謹,父兄於政界及醫界擔任要職,人脈深厚,有「臺南第一世家」之稱。(註11)

相比之下,翁水元雖然低調,家族實力仍不遑多讓。其父翁螺(另有「嫘」字一稱,應為臺語讀音近似字),為福建晉江深滬人,早年於寧波、泉州、臺南一帶經營雜貨批發生意,後落腳臺南,與深滬船商們組成「秀峰公記」以互相幫助維護權益。而翁螺不僅受眾人推舉擔任董事長,也憑藉其長袖善舞的獨到商業手腕創立金源合鐵工廠,生意興隆、蒸蒸日上,迅速成為地方知名的富商。(註12)

翁螺在臺發跡後,於五條港永樂町一帶建有豪華洋樓,建材高級、風格新穎,頂樓更配有當時罕見的跳舞大廳,為臺南引人注目的摩登建築之一。翁螺不僅善於經營生意,且不吝資助疾苦及公益事業。曾多次出資捐助白米及蕃薯周濟貧者。除了造橋鋪路,翁螺對寺廟、醫院、派出所整建也慷慨解囊,成為臺南地方人人稱頌的慈善團體領袖。(註13)

圖6. 位於臺南市民族路三段上的翁家老宅現今仍保存良好。 圖片來源:Google Map街景圖。

事業有成的翁螺有子三人:長男翁木、次男翁金護、三男翁水元。大哥翁木主理鐵工廠店務,二哥翁金護二十歲便接手成為掌潭製鹽株式會社社長,就連喜愛藝術的小兒子翁水元也在家業壓力下,選擇研讀能協助事業經營的法律科目。(註14)而在三個兒子之中,次子翁金護盡得乃父之風,1935年任第一屆民選臺南市會議員,1940年在臺南設立臺灣製鐵所,並曾任臺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臺灣製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臺南市商會理事長等重要職位,遊走於政商二界,將家業打理得井井有條。(註15)

尾聲

戰後初期,翁水元曾出任臺南民意代表,1945至1946年任臺南市北區區長。(註16)1947年3月5日,「二二八事件」後,「二二八處理委員會臺南市分會」成立。3月10日,陳儀宣布全臺戒嚴,並勒令撤銷「二二八處理委員會」。11日,臺南市實行戒嚴,時任臺南市參議員的翁水元與被推選為「救護組組長」的二哥翁金護被軍管區司令部憲兵隊作為「二二八事件案犯」以「危害民國罪」通緝逮捕,後經家人親友奔走疏通,兩兄弟才無罪釋放。(註17)

或許是投身家業事務繁忙,抑或是時局敏感少碰畫筆,自1934年後,翁水元即未再有於臺灣美術展覽公開出品的紀錄。根據臺美史料中心的紀載,翁水元於1962年抵達美國俄亥俄州,並獲得克里夫蘭藝術學院(The Cleveland Institute of Art)碩士學位,此後長居海外,於1997年在聖荷西過世。(註18)

圖7. 翁水元晚年與畫作之合影。 圖片來源:〈台南望族之後~翁水元與前後期的幾位前輩畫家〉,網址:https://reurl.cc/NYbjG9(點閱日期:2025-04-10)。

在留存不多的資料中有一張翁水元與畫作的合影,照片裡,白髮蒼蒼的老翁與身旁畫作中臺南孔廟的朱紅高牆相映,更添歲月流逝之感。不知在異國他鄉的那些日子裡,他是否會偶爾想起年少在東京求學的回憶,和故鄉溫暖而熱烈的陽光呢?(註19)

#名單之後339


註釋

  1. 王偉光,《純粹‧精深‧陳德旺》,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1,頁17。
  2. 劉錡豫,〈寫真所見東京神田神保町「中華第一樓」與臺灣美術史的關係〉,《薰風》,27(2024-01),頁6-11。
  3.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陳澄波年表〉,網址:https://reurl.cc/eMLoxW(點閱日期:2025-04-10)。
  4. 上智大學於1932年開辦之舊制短期課程,類似今日之短期大學。「上智大学の沿革」,網址:https://reurl.cc/1K3LQY(點閱日期:2025-03-26)。
  5. 〈臺南市の四君/翁水元君〉,《臺灣日日新報》,1934-10-23(7版)
  6. 李進發,〈日本殖民政策下台灣東洋畫在美術教育中的發展〉,《美育月刊》,39(1993-09),頁19-33。
  7. 維基百科,〈文化学院〉,網址:https://reurl.cc/M345Lk(點閱日期:2025-03-26)。
  8. 劉錡豫,〈靜物〉,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
  9. 維基百科,〈The Studio (magazine)〉,網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Studio_(magazine)(點閱日期:2025-04-09)。
  10. 林育淳,《抒情‧韻律‧劉啟祥》,臺北:雄獅圖書,1994,頁21。
  11. 林育淳,《抒情‧韻律‧劉啟祥》,臺北:雄獅圖書,1994,頁12。
  12. 「台南 翁螺家族」,網址:https://reurl.cc/NY4ork(點閱日期:2025-03-27)。
  13. 〈臺南篤善家〉,《臺灣日日新報》,1922-03-20(6版)。
  14. 〈翁螺〉,《臺南州名士錄》,臺南:臺南州名士錄編纂局,1931,頁36。
  15. 臺灣當代人物誌資料庫,〈翁金護〉,網址:https://reurl.cc/8D0jXb(點閱日期:2025-03-27)。
  16. 臺南市北區區公所,〈公所沿革〉,網址:https://reurl.cc/6KmXGd(點閱日期:2025-06-04)。
  17. 臺灣史料中心資料庫,〈吳新榮1947年8月12日日記〉,網址:https://reurl.cc/j93DWL(點閱日期:2025-03-27)。
  18. 台美史料中心,〈翁水元〉,網址:https://reurl.cc/3K6rgX(點閱日期:2025-04-10)。
  19. 〈台南望族之後~翁水元與前後期的幾位前輩畫家〉,網址:https://reurl.cc/NYbjG9(點閱日期:202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