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之後】色彩與光線的捕捉——旅臺教師廣瀨英男(賢二)的日常

撰文|王俞丰

廣瀨英男(賢二) 入選 府展第1、3-6回

「今後仍會朝著藝術之路持續努力。」

這句言簡意賅的承諾出自1938年首次入選府展的27歲青年教師廣瀨英男之口。(註1)

廣瀨英男,1911年出生於日本關西地區的奈良縣,並畢業於奈良師範學校。藝術的根基深深扎根於日本這片土地。在求學期間,他師從春陽會會員若山為三,藉此為自己的創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註2)

1938年,廣瀨來到臺灣,任教於新富尋常小學校(現 臺中光復國小),並定居於臺中。之後,他又陸續在臺中師範學校附屬第一國民學校(現 臺中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小學)以及臺中高等女學校(現 臺中女中)擔任教職,皆以臺中為主要活動範圍。(註3)

然而,即使定居臺灣,廣瀨的目光仍頻頻回望故鄉,特別是故鄉的秋色令他的心神流連忘返。

故鄉的秋色,臺灣的特有色

1938年的初夏之時,廣瀨創作了一幅富有「家鄉秋色」的作品,名為〈晚秋山麓〉,入選了臺中州美術展覽會。當時作品於臺中教化會館展出,為溫暖的臺中帶來一陣習習涼風。(註4)雖然從畫題上能得知應是繪製秋天景色,但無法知道確切地點。不過,對於當時剛來臺灣的他來說,應該還尚未有時間在臺灣的秋天進行寫生,因此推測這幅畫作的地點是在日本。

圖1. 1938年第三回臺中州美術展會場一隅。 圖片來源:〈初夏の凉風 力作を競ふ 臺中州美術展覽會〉,《向陽》271號(1938-07-13),頁2。

同年的秋季,廣瀨也以一幅〈古都の秋〉入選府展,簡練的筆法描繪了家鄉奈良的紅葉。據他所言,這幅畫作是根據居住奈良時期的速寫稿所繪製,直到來臺灣後才得以完成。(註5)畫面中描繪了三隻不同大小的鹿,從牠們頭上的角和體態判斷,應為公鹿、母鹿與小鹿。此外,左半邊的枯木則暗示了晚秋即將入冬的時節。

圖2. 廣瀨英男,〈古都の秋〉,1938。
圖片來源:《第一回府展圖錄》。

在訪談中,廣瀨透露了對於未來的創作有強烈的目標:「我打算今後積極與臺灣畫壇的畫家們家交流,探索臺灣特有的色彩、氣息以及地方色。」他表示,雖然目前時間上還不夠充裕,也覺得自己尚未成熟到可以將這些想法付諸實踐,但他仍充滿期待地指出:「不過,這幅畫中的綠色與濃紅色或許就帶有臺灣的樣子吧!」從這段訪談中,能看出他積極地嘗試在畫作中連結臺灣,同時也對未來的創作方向有所期許。(註6)

即使廣瀨心中已有在他鄉建立歸屬感的意圖,但畫作中頻頻出現的家鄉秋色,仍是剛來到臺灣的他所懷念的景象。到了1941年的第四回府展,入選的作品〈鹿野園の秋〉同樣取材自奈良的山區景色。從畫面的透視看來,廣瀨英男應是站在山坡高處,向遠方眺望對面的山脈,山腳下錯落著許多小房子。依據畫題的「秋」,我們可以想像畫面左右兩側明度較低、濃密茂盛的樹林,應是以深橘、深紅等濃烈的秋色表現;而前方山坡上明度較高的區域,則可能以黃色和綠色來呈現。

圖3. 廣瀨英男,〈鹿野園の秋〉,1941。
圖片來源:《第四回府展圖錄》。

1942年,發生了一個轉捩點,這年廣瀨開始使用「廣瀨賢二」作為筆名持續投稿畫作(註7)。雖然並不知道廣瀨用此名創作的契機為何,不過這應該是象徵著某種轉變吧!在當年,他幸運地共有兩件作品入選府展:一幅〈溪谷〉以直式描繪溪水沖刷的動態模樣,使人感受到一陣沁涼;另一幅橫式〈南紀風景〉的地點則是離家鄉奈良不遠處的和歌山西部。構圖猶如1941年繪製的〈鹿野園の秋〉,皆站在高處遠望,兩側以較深色的樹叢、樹幹框出一格視窗,讓觀者的視覺焦點專注於遠山。

圖4. 廣瀨賢二,〈溪谷〉,1942。
圖片來源:《第五回府展圖錄》。
圖5. 廣瀨賢二,〈南紀風景〉,1942。
圖片來源:《第五回府展圖錄》。

那麼,在這段時間內,廣瀨是否有實踐描繪臺灣風景的目標呢?

從文獻資料上來看,廣瀨曾在1939年第四回臺中州美術展覽會中呈現了臺灣特徵。當年他以一幅名為〈牛のゐる風景〉的西洋畫獲得特選,(註8)儘管目前從文獻上無法得知這幅畫的模樣,但根據畫題推測,這很可能是一幅描繪臺灣水牛與田園風光的在地作品,表示他正積極地將訪談中的承諾付諸實踐,嘗試捕捉臺灣的鄉土氣息。

最初那份對家鄉的情懷,似乎隨著居住在臺灣的時間越長,也漸漸地在臺灣找到新的寄望。

1943年,廣瀨在第六回臺中州美術展覽會西洋畫,以一幅描繪臺灣第二高山——〈次高〉(雪山)獲得特選賞。(註9)即使這項榮譽只在報章上留下一行入選紀錄,但這幅以臺灣雄偉山岳為主題的畫作,已然呼應了廣瀨一直以來積極探索臺灣在地色彩的創作目標,或許在心理上,也找到了另一個家鄉色。

日常風景與光線的捕捉

除了前述作品中對風景的描繪之外,廣瀨也擅長捕捉居所空間的細節,體現他入微而內省的觀察力。

像是1940年入選府展的〈白い門(白門)〉正是他對日常細膩觀察的展現。從畫家視角來看,他應站在門口玄關處,望向門外的景色。畫面的右側是日式房舍木頭拉門,前庭停放著一輛三輪車;左下方堆放著數個盆栽。畫面中,白色外門成功地將觀者視角聚焦,門外還站著一位探出身子的小女孩。視線再向遠方望去,則是一片連綿的山景,由此推測畫作描繪的應是位在離山不遠的居所。

圖6. 廣瀨英男,〈白い門〉,1940。
圖片來源:《第三回府展圖錄》。

另一幅則是在1943年入選,當時正值戰爭激烈時期,廣瀨對日常生活的觀察更爲升級。他的作品〈ともし流(流理臺)〉將視角極度聚焦於室內,描繪平凡的流理臺角落。他提及選擇此畫題,是因為自家總是出現美麗的逆光線,因此便以光線的調合和色彩的對比為中心進行創作。此畫作成功地奪得當時的最高榮譽總督賞,為臺中州的藝術界大振士氣(註10)。

圖7. 廣瀨賢二,〈ともし流〉,1943。
圖片來源:《第六回府展圖錄》。

小結

廣瀨英男(賢二)在繁忙的任教期間,仍能堅持抽空作畫,實踐他對地方色彩的探索,和兌現第一回入選府展時所說的目標。他的目光並非僅限於一隅,而是展現了橫向與縱向交錯的寬廣視野:橫向上,他的寫生足跡則從家鄉日本奈良,擴展至南紀的山區,再到臺灣的農村,最終昂然地立足於臺灣雄偉的次高山岳。縱向上,他的觀察力能夠從居所空間最亮眼的白色外門,聚焦到最日常、最隱密、最難以捕捉的流理臺光線 。

他的藝術軌跡最終將自我融入了土地風景與生活之中,在每一幅畫作中,都展現了日常潛藏的美好 。

#名單之後355


註釋

1. 〈臺展の入選者に聽く〉,《臺灣日日新報》,1938-10-19(7版)。

2. 採訪中提及1938年入選當年為27歲,因此推測廣瀨英男應為1911年出生。〈臺展の入選者に聽く〉,《臺灣日日新報》,1938-10-19(7版)。

3.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廣瀨英男〉,網址:https://who.ith.sinica.edu.tw/search2result.html?h=0OgkhVc%2FO7r69eHrpDVXp6XCO8CPW%2Bd2b42S3G6%2BQZeSljjIaHsZN2zfGomCryJG(點閱日期:2025-10-09)。

4. 〈初夏の凉風 力作を競ふ 臺中州美術展覽會〉,《向陽》271號(1938-07-13),頁2。

5.〈鄉里奈良の秋 紅葉の美しさをものした作 新富小の廣瀨英男氏〉,《臺灣新聞》,1938-10-19(7版)。

6. 同上註。

7. 根據報導提供的經歷相符,廣瀨英男應與廣瀨賢二為同一人。〈府展特選に輝く廣瀨氏 美術臺中に萬丈の氣〉,《臺灣新聞》,1943-11-03(3版)。

8. 〈第四回臺中州美術展覽會 大眾へ投げる銃後の美育〉,《向陽》332號(1939-09-13),頁2。

9. 〈臺中州美術展 入賞者及入選者〉,《興南新聞》,1943-02-11(3版)。

10. 〈府展特選に輝く廣瀨氏 美術臺中に萬丈の氣〉,《臺灣新聞》,1943-11-03(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