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2日,歷史學者曹永和逝世紀念日

曹永和1920年出生於臺北士林有名的書香門第。中學和高等學校考試的失利讓身為長子的他備感壓力,作為逃避和紓解,臺灣總督府的附設圖書館同時讓年輕的曹永和體驗到閱讀的樂趣,成為一生愛書之人,更結交到包含妻子張若華在內同樣好學有理想的朋友。

出身士林的曹永和也是個士林達人,昭和16年(1941年)12月號的《民俗臺灣》為「士林特輯」,曹永和在其中發表4篇文章-〈士林寺廟志〉(介紹士林地方寺廟)、〈士林的傳說〉(如石馬、金鴨母等等有趣傳說)、〈士林的古碑〉、〈士林聽書〉,可見21歲的曹永和對家鄉的了解,也是日後開始臺灣學術研究的起點。

戰後,曹永和進入臺灣大學圖書館成為一位館員,並展開長達38年的工作和自學研究。
原本就通曉日文、漢文的曹永和在館內大量的文獻中慢慢學習到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拉丁語及臺灣荷蘭統治時期所使用的近代荷蘭語,因為17世紀的臺灣史料大多不是英文,為了全面掌握這些資料,曹永和下了許多功夫,一本本破舊的圖書資料經過他的解說和歸類就變成貴重的文獻珍寶,賦予史料生命力與再利用的機會。

辛勤自學及多年累積的南洋及世界史素養,加之恩師岩生成一的指導,曹永和成為臺灣史研究的一代宗師,他認為臺灣史學的研究過去太注重漢人觀點與政治變遷,不曾徹底看清「臺灣島本身即是一個獨立的歷史舞台」,因此率先提出以臺灣土地和人民為主體的「臺灣島史觀」,也因此曹永和的臺灣史是包括「史前時代」到現代的完整臺灣史,時間上至少涵蓋六千年。

「以時間為座標,以生息於臺灣的人民為主體。從史前時代一直到現代,不同的族群在不同的時期來到臺灣,他們在臺灣所創造的歷史都是臺灣史。」
9月12日,一起紀念這位以臺灣為主體的歷史學者、也是一生潛心研究的自學典範-曹永和老師。

 

曹永和老師作品書單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