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之後】醫長╳俘虜╳畫家——於保乙彥的時代經歷

撰文|李知灝(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於保乙彥小照,出自《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專門部第三回卒業紀念》,1924,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畢業紀念冊—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專門部第三回卒業紀念〉,網址:https://collections.nmth.gov.tw/CollectionContent.aspx?a=132&rno=2010.006.0639(點閱日期:2024-01-18)。

於保乙彥(1878.10.13-1943.09.16),日本佐賀縣小城郡出身。生父福地隆春為佐賀士族,乙彥為家中三男,後出養於保家。1904年於京都帝國大學醫科大學(現京都大學醫學部)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手、助教授。1909年渡臺擔任臺北醫院醫長,兼任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皮膚病黴毒科」教授。同年4月,學科名改稱「皮膚病花柳病科」,於保乙彥於8月接任部長。

1913年8月,於保乙彥奉命休職赴德國考察,(註1)同年11月抵達布雷斯勞(Breslau,ブレスラウ)(註2)大學進修。但他卻在翌年成為德國的俘虜。這是為何?1914年7月歐洲大陸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遠在東亞的日本帝國也趁機對德意志帝國宣戰,並派遣軍隊聯合英軍佔領德國在中國青島的膠州灣租界。在開戰前,原本德國人認為日本曾與俄國交戰,(註3)應該會跟德國站在同一陣線,沒想到日本在1902年就與英國同盟;8月7日英國向日本請求參戰,14日日本也向德國下達最後通牒。此時德國人大驚失色,並對日本人的態度也急遽轉變。而於保乙彥此時正從布雷斯勞前往柏林,在火車抵達柏林車站時就遭到警方逮捕,並押解拘禁在單人牢房中。過程中他必須扛著行李,走過柏林的二三個街區到拘留所,而同處遭到拘留的還有英、俄、塞爾維亞等交戰國的民眾,甚至還有黑人。到了23日日德正式宣戰後,於保乙彥又被移到柏林近郊的魯勒本區(ルーレーベン,Ruhleben)的賽馬場,監禁在馬廄中過著艱困的戰俘生活。最後在美國大使的援助下,終於脫離戰俘營。

於保乙彥在10月10日就發電報回臺報告,自己已經被釋放。(註4)其後經荷蘭、法國輾轉回臺,並於隔年向記者披露當時的情況。(註5)同時他也在1915年4月復職擔任皮膚病花柳病科部長。1921年作為臺灣代表,參加在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舉辦的第四回極東熱帶病大會,(註6)途中在英屬香港、馬來半島、荷屬東印度群島、英屬婆羅洲與菲律賓等地考察。(註7)1926年3月以論文《手掌ノ一新皮膚病ニ就テ(關於手掌上出現的新皮膚病)》經京都帝大審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

於保乙彥看診狀況,出自《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專門部第三回卒業紀念》,1924,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畢業紀念冊—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專門部第三回卒業紀念〉,網址:https://collections.nmth.gov.tw/CollectionContent.aspx?a=132&rno=2010.006.0639(點閱日期:2024-01-18)。

經歷醫院醫長、一戰戰俘,甚至取得醫學博士身分的於保乙彥,在1926年為他的人生增添新頁。當年他加入由鹽月桃甫主持的「黑壺會」,開始進行西洋畫的創作。「黑壺會」創立初期的報導中,以「五博士」加入該會最為吸睛,除於保乙彥外,還有安澤要(醫學博士)、倉岡彥助(醫學博士)(註8)、山口謹爾(醫學博士)(註9)與素木得一(農學博士),都是一時俊彥。於保乙彥也在同年第一回黑壺會畫展中,展出〈室內〉、〈玩具〉。其後在同年年底的第二回畫展裡展出〈木瓜とトマト〉(木瓜與番茄)、〈靜物〉,1928年第三回則展出〈靜物〉、〈鮎〉等作。整體而言,於保乙彥的作品多以室內靜物為主。(註10)

於保乙彥,〈金魚のある靜物〉,1927。 圖片來源:《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而在1927年,他就以〈金魚のある靜物〉一作入選第一回臺展的西洋畫部,參與臺灣繪畫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整幅作品以不同造型的瓶罐、碗、盆栽與圍巾構成,畫面中心的大碗中則有二隻游動的金魚。相較於周邊的靜物,這二隻金魚以及被擾動的水則讓畫面有了動態。而整體來說,這幅作品趨近於寫實的畫風,將玻璃瓶、瓷碗與碗中水波的反光都畫得栩栩如生。然而,這也是他唯一一次在臺展展出的作品。

於保乙彥1935年升任臺北醫院院長,1937年辭職,二年後在臺北「兒玉町」開設於保皮膚科診療所,1943年9月16日因為肺部腫瘤逝世。次子於保義彥(1918.3-1983.6.26),師事鹽月桃甫,亦曾以〈根つこ〉一作入選第九回臺展(1935)西洋畫部。(註11)

於保乙彥的生平事蹟,見證著人類對抗各種疾病而在醫學上的精進,也見證國際間因戰爭而崩壞的信任與友誼,同時也見證臺灣當時追求藝術上的進步所促成的畫會與展覽,彷彿就是一個大時代的縮影。

#名單之後286


註釋

1. 〈休職醫院醫長兼醫學校教授於保乙彥(職復ノ件)〉,《大正四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進退(高)第三卷秘書》,1915-03-01,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2445022。

2. 現為波蘭城市弗羅次瓦夫(Wrocław),原為德意志帝國的領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歸屬波蘭,並改為今名。

3. 指1904到1905年的日俄戰爭。

4. 〈虎口を脫す 於保氏無事釋放〉,《臺灣日日新報》,1914-10-11(3版)。

5. 過程描述參見見〈捕虜としての三箇月(一)〉,《臺灣日日新報》,1915-05-01(3版);〈捕虜としての三箇月(二)〉,《臺灣日日新報》,1915-05-02(3版);〈捕虜としての三箇月(三)〉,《臺灣日日新報》,1915-05-03(7版)。

6. 〈バタビヤの熱帶病大會へ 本島からの出席者〉,《臺灣日日新報》,1921-01-21(7版)。

7. 見名古屋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人事興信録』データベース」,〈於保乙彦〉,網址:https://jahis.law.nagoya-u.ac.jp/who/docs/who8-4130;國家文化記憶庫,〈於保乙彥〉,網址: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50519&IndexCode=NTU(點閱日期:2024-01-22)。

8. 相關事跡見余怡儒,〈【名單之後】以美術自娛人生的防疫醫官——倉岡彥助〉。

9. 相關事跡見余怡儒,〈【名單之後】使水彩點綴人生的臺灣蛇博士——山口謹爾〉。

10. 〈黑壺會を觀る〉,《臺灣日日新報》,1926-02-21(5版);舜吉,〈畫展短評 黑壺會〉,《臺灣日日新報》,1926-12-12(夕刊2-3版版間);鹽月善吉,〈黑壺會の作品を觀る (下)〉,《臺灣日日新報》,1928-07-10(夕刊3版)。

11. 門田晶,〈日治時期大稻埕與城內美術活動之比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07,頁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