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之後】花鳥的探索與嘗試——黃新樓的師承及創作

撰文|王德合(臺南應用科大美術系講師,藝術創作者)

黃早早(1915-1999)、黃新樓(1922-?)是日治時期少數入選臺展、府展的姊妹花,筆者曾在前文介紹姊姊黃早早的繪畫歷程(註1),本文的主角則是妹妹黃新樓。

黃新樓出生時恰逢家中新厝落成,漢學精湛的祖父黃純青即為她命名「新樓」。父執輩均具開明思想,兩姊妹自幼跟隨祖父學習漢學經典及臨寫書帖。三叔黃得時更是當時文壇健將,傳統漢詩、書法兼長,鄉里常登門求書,黃新樓回憶她就在三叔的身旁幫忙拉字幅,耳濡目染而對詩文與書法產生更深的體認與愛好。(註2)

黃新樓小學就讀樹林公學校,三至六年級的導師是甫自臺北第二師範學校畢業的吳棟材(1911-1981)。(註3)吳老師是石川欽一郎的學生,擅長西畫創作並曾入選第三回臺展。黃新樓從吳老師的圖畫課程學習了鉛筆、蠟筆等材料的西式繪畫,對美術因而有了基本認識與興趣。1935年公學校畢業後,她和姊姊一樣考進了臺北第三高女,美術老師也是鄉原古統,不過鄉原於隔年3月即退休返日,錯失了繼續跟隨學習的機會。接替鄉原的是同樣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日本畫科的丸山福太(1907-1975),丸山老師抵臺首次參加第十回臺展,即獲東洋畫特選和臺展賞,並於第一至第四回府展以「無鑑查」身分受邀參展。(註4)黃新樓在高女後續三年的美術課程皆由丸山指導,不過他在校只教水彩畫,也未如鄉原般在課外推動繪畫教學,因此黃新樓不曾接受其東洋畫指導。(註5)

圖1. 黃新樓,〈花〉,1939,第二回府展。 圖片來源:《第二回臺灣總督府展覽會圖錄》。

1938年4月,黃新樓開始跟隨父親的好友郭雪湖學習東洋畫,直到1943年結婚為止。婚後她和姐姐黃早早一樣,為了專心照顧家庭,自此封筆不再作畫。跟隨郭雪湖學習的五年期間,黃新樓陸續入選了三次府展及一次臺陽展。1939年她自第三高女畢業,在郭氏的指導與鼓勵下首次送件參加府展,就以〈花〉(圖1)和〈宵〉(圖2)兩件作品入選,報紙因此稱許她是值得期待的閨秀畫家(圖3)。

圖2. 黃新樓,〈宵〉,1939,第二回府展。 圖片來源:《第二回臺灣總督府展覽會圖錄》。
圖3. 圖片來源:《臺灣日日新報》,1939-10-25(7版)。

〈花〉是件以瓶花為題的靜物作品,細膩寫實的描繪頗有西畫風格,深色的桌巾上擺放著略高而素雅的花瓶,搭配白淨的百合和直挺的劍蘭,拉高整體畫面比例,讓作品又有了幾分東方味,這東西合璧的感覺或許正兼融了丸山和郭氏兩位老師的指導影響。〈宵〉則是描繪有月下美人之稱的曇花,構圖由右上向左下對角線延伸,三朵姿態各異的白花在暗夜中由微開到盛放,花與莖葉的佈局頗富疏密變化和動感,堪稱傑出之作。黃新樓在1940年也有一件〈曇花〉畫作(圖4),構圖雖和〈宵〉有所不同,但兩者在花朵的數量、型態和背景的敷染韻味均極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