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之後】來自南方大自然的魅惑:山本勝與他的老師石崎光瑤

撰文|劉錡豫(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アジヤンタ窟院に達するジヤルガオンから三十八哩の間の並木は、アフチの大樹はかりである。あの柔い淡綠色の葉と、優しい星のやうな白い花は、どらほど旅行くひとの心を愉しませるかしれない。(註1)

從加爾岡(Jalgaon)到阿旃陀石窟共三十八哩的林道,兩側只有栴檀的大樹。那色彩柔和的淡綠色葉子,以及如同溫柔星星般的白色花朵,無疑會讓旅行時的心情感到愉快。

石崎光瑤,〈迦濕密羅の並木〉,1939年11月

石崎光瑤,〈燦雨〉局部,1919,南砺市立福光美術館藏。 圖片來源:《生誕140年記念 石崎光瑤》,2024,圖22。

活躍於京都畫壇的日本畫家石崎光瑤,以多次前往印度旅行,創作出帶有熱帶風情的花鳥畫聞名。從他留下的文字與畫作中,流露出他對南方自然生態的獨特興趣。例如1919年的〈燦雨〉,描寫在繁花盛開的鳳凰木間,被驟雨驚動的鸚鵡與孔雀,充滿熱帶氣息的題材和用色,可說是光瑤早期的代表作。(註2)

生活在四季分明的北方,被風土與日本相異的南方深深吸引,因而趨之若鶩前去旅行的畫家,不只有石崎光瑤,還有他的學生山本翠峰。

石崎光瑤(左三)在印度旅行的幻燈用彩色玻璃版。 圖片來源:《生誕140年記念 石崎光瑤》,2024,頁79。

二度造訪臺灣的畫家

山本翠峰本名山本勝,1904年出生於風光明媚的四國愛媛縣。有關他什麼時候前往京都,隨石崎光瑤習畫的資訊尚不明瞭,不過考慮到石崎光瑤大約是在1920年代後期才在京都的畫壇建立起影響力,甚至是開塾收徒,山本翠峰大概也是在這段時間師事石崎光瑤。

1929年10月,山本翠峰首次來臺,當時《臺灣日日新報》如此報導:

身為帝室技藝員竹內栖鳳畫伯門生的帝展審查員石崎光瑤畫伯,他的高徒,出身愛媛縣的青年畫家山本翠峰,於25日來到臺灣,其目的是對臺灣本島的動植物等進行寫生研究。(註3)

這次來臺,大概只是短期的寫生之旅,就像他的老師光瑤曾前往印度,對當地的花鳥、風景進行精密的寫生,留下豐富的畫稿。在光瑤門下學習期間,也許山本翠峰對老師畫作中洋溢著異國情調的南國花卉、動物心生嚮往,因而承襲老師的腳步,前往南方旅行。由於沒有更多的資料,我們只能如此猜測。

石崎光瑤,〈熱國妍春〉局部,1918,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藏。 圖片來源:《生誕140年記念 石崎光瑤》,2024,圖21。

經過短暫旅行返回京都的山本翠峰,曾多次入選大阪市美術協會展,並且在1930年代後期再度來臺。時隔十年,他於1939年10月再度受到《臺灣日日新報》報導,這次是以入選第二回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的新人身份被採訪:

任職基隆市壽町防衛團東分團書記的山本翠峰,是市展的前審査員石崎光瑤的門人,……記者到壽町的東分團拜訪山本氏,同氏滿是喜悅地說:「還好來臺灣沒有白費!那是從今年8月左右開始,利用防衛團的工作之餘畫的,因為製作期很短,不太有把握,幸好有入選。這是來臺第一次的出品,讓大家見笑了!以後定會更加努力。」(註4)

報導中提到的「防衛團」,是1930年代日本對外展開侵略戰爭期間,以地方民眾為單位組成的團體,進行防空的演練與準備。(註5)我們不知道山本翠峰是基於什麼原因來臺,並且任職基隆的防衛團,但這時的「南方」已然變調,從充滿熱帶異國情調與特殊物種的想像客體,變為日本意欲尋求土地資源、向外擴張的目標,即將淪為戰火的最前線。

薰園與美麗的南方

不過在山本翠峰入選第二回府展的日本畫〈薰園〉中,我們看不到現實的紛擾與對戰火的預示。即使沒有彩色圖像,但畫中的美人蕉、龍舌蘭等南國植物,簇擁著幾隻家雞,構成繽紛熱鬧、生意盎然的構圖,讓人聯想到其師石崎光瑤的〈燦雨〉等作品,同樣有著鳥禽與熱帶植物的組合,投射出師徒二人對美麗南方意象的關懷。(註6)

山本勝,〈薰園〉黑白照片,1939,入選第二回府展。 圖片來源:《第二回府展圖錄》。

另一方面,山本翠峰對畫中美人蕉與龍舌蘭、雞隻的描寫頗為寫實,仔細捕捉這些動植物的特徵,這或許可以追溯至1929年首次來臺寫生旅行的經驗,讓他如此得心應手,首次參展即入選。

從報紙上山本翠峰與〈薰園〉的模糊合影中,我們也能看到畫作與身穿襯衫的畫家相比,尺寸並不小,某種程度上可以體現出畫家創作參展的野心與企圖——將這片土地的美麗之處展現給觀眾。

然而到了1940年代,隨著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作為軍事港口的基隆,很快淪為盟軍轟炸的目標。自1944年起,基隆經歷了數十次大大小小的空襲,擔任防衛團書記的山本翠峰,及其畫筆下美麗絢爛的薰園,就此失去了蹤跡。

山本翠峰與〈薰園〉合影。 圖片來源:《臺灣日日新報》,1939-10-31(夕刊2版)。

#名單之後327


註釋

  1. 石崎光瑤,〈迦濕密羅の並木〉,《新亞細亞》第1卷11月號(1939-11),頁108。
  2. 關於石崎光瑤的生平與創作,參考植村彩芳子、川邊紫音、渡邊一美、石上充代、金光隆編輯,《生誕140年記念 石崎光瑤》,東京:每日新聞社,2024。
  3. 〈山本翠峰氏來臺〉,《臺灣日日新報》,1929-10-27(2版)。
  4. 〈基隆から新人〉,《臺灣日日新報》,1939-10-31(夕刊2版)。報導還提到山本翠峰於「東都繪畫專門學校」畢業,指的可能是「京都繪畫專門學校」,不過翻查該校出版品,並未找到山本翠峰畢業的紀錄,因此該「東都繪畫專門學校」,究竟是指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又或是東京美術學校,還有待後續考證。見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学校・京都市立繪畫専門学校校友會編,《二葉:創立第五十年記念号》,京都:同編者,1930。
  5. 郭怡棻,〈戰時民間的防護組織:警防團〉,《臺灣學通訊》90(2015-11),頁18-19。
  6. 關於〈薰園〉中的植物辨識,參考鄭妤惀,〈薰園〉,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