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蕭亦翔(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加藤紫軒 入選 臺展第1、9-10回
加藤紫軒(1895.2.27-1941.8.4)晚年寄居故鄉愛知縣刈谷的法壽寺,未曾放下畫筆的他繪製了一幅〈山水圖額〉,並在上面寫著「余往年蓬萊島探勝途次遊阿里山得此圖今茲寫其髣髴」。(註1)這幅〈山水圖額〉成為他人生最後的幾件作品之一,而後加藤紫軒於1941年長眠於故鄉,享年僅四十七歲。

加藤紫軒直到最後回鄉,仍不忘臺灣壯麗的山景。或許,如同許多來到臺灣寫生、久居的畫家一般,多樣的自然景觀正是吸引他來到臺灣的原因之一。加藤紫軒自1920年代起,在臺灣積極投入畫會以及展覽會,成為當時重要的東洋畫家之一。本文將透過現存的史料,一見此位鍾情臺灣山岳的畫家。
山峰綿延──加藤紫軒的臺展作品
出生於愛知縣的加藤紫軒,師承澤梅谷與菊池契月兩位畫家。生涯中共有兩次渡臺,時間約莫是在1926年至1929年以及1932年至1937年,中間短暫返回故鄉愛知。(註2)第一次渡臺時,加藤紫軒參與1927年創立的臺灣日本畫協會,此協會成員包含井上一松、武部竹令、野間口墨華、野口秋香、國島水馬、木下靜涯、鄉原古統、清野仙潭等人,(註3)可以說是集結了當時臺灣最活躍的東洋畫家們,加藤紫軒也以此建立了自己於臺灣的人脈。

在1927年,臺灣日本畫協會相當活躍,幾乎每個月都有會研究會舉辦。同時,加藤紫軒也開始於臺灣各地進行寫生活動,從留存的寫真帖可見,加藤紫軒除了與同鄉的畫家國島水馬在新店等地進行寫生,也曾經到蘇澳、浪速、花蓮等東部地方,速寫下壯闊的斷崖與山景。(註4)
同年,在第一回臺展舉辦之前,臺灣日日新報的記者到畫室訪問了加藤紫軒。加藤紫軒的畫室位於西門町一之四的料理屋「寸樂」。目前尚不知道寸樂的經營者加藤庄太郎和加藤紫軒是否有親戚關係,(註5)不過從報紙上的照片可見,加藤紫軒正在繪製要參加第一回臺展的作品〈群山層翠(內太魯閣所見)〉。報導中提及,加藤紫軒到為了繪製這幅作品,甚至在太魯閣的山中住了幾天。

而後第一回臺展,加藤紫軒〈群山層翠(內太魯閣所見)〉以及〈太魯閣峽〉兩件作品順利入選。到了第二次渡臺時,加藤紫軒再次以〈草山所見〉以及〈觀音山〉入選第九以及第十回的臺展。從幾次入選作的畫題選擇上,便可見到加藤紫軒對於臺灣自然景觀的喜愛。
〈群山層翠(內太魯閣所見)〉、〈太魯閣峽〉兩件以「太魯閣」為題的作品,都以南畫的筆法描繪了山巒間雲海繚繞的景色。前者以六曲一隻的大小,表現了層層山峰的壯闊;後者則細膩地繪製出山壁上的小徑,以及順著山勢往上生長的植披,表現出不同風格的太魯閣景致。


〈草山所見〉以及〈觀音山〉有著前、中、後景分明的相似構圖。〈草山所見〉可見農舍、梯田以及放牧的牛隻,根據名稱以及畫面來判斷,加藤紫軒繪製的可能為大嶺峠(擎天崗)一帶。〈觀音山〉則繪製出了行駛著帆船的淡水河以及雲霧繚繞的觀音山。從加藤紫軒與東洋畫家交好的情況來看,這幅觀音山或許便是前往木下靜涯淡水住處時,時常見到的景色。最終此幅作品以一百五十圓售出。(註6)


書畫冊中的墨彩──加藤紫軒與臺灣的東洋畫家們
依循著1920年代渡臺所建立的東洋畫家人脈,1930年代加藤紫軒再次渡臺時,很快地融入臺灣東洋畫家的社群當中。首先,加藤紫軒所參與的,便是他也作為創立會員所成立的「臺灣日本畫協會」。於1932年9月底,該會在博物館舉辦的同人展中,可以見到加藤紫軒的作品展出。(註7)
而除了臺灣日本畫協會之外,加藤紫軒於1936年與林雪州、貴田成峰、野村泉月四人作為新同人加入了東洋畫會「栴檀社」。(註8)或許是當年重量級的創始會員鄉原古統返日之故,已經創立六年的栴檀社需要注入更多的新血、活絡畫會之活動,因此一次增加了四位新同人。


目前留下的兩張照片中可見加藤紫軒與東洋畫家合影紀念,兩張相片鄉原古統是否出現,或許可以判斷是否在鄉原在臺期間拍攝。而除了加藤紫軒之外,當時臺灣重要臺日籍日本畫家,如木下靜涯、村上無羅、郭雪湖、林玉山都在照片之中。
在相片之外,木下靜涯所藏的書畫冊中也可見加藤紫軒的作品。當時,書畫冊是各類社交場合中不可或缺的物件之一,於書畫冊的內頁提供主人與賓客留下各式書畫作品留念。(註9)因此可以視為當時文人雅士的交流紀錄。
在一本由尾崎秀真題字為《帆影夢痕》的書畫冊中,加藤紫軒繪製了一頁〈山寺曉鐘〉,並簽上「紫軒醉後之作」。此頁加藤紫軒用簡單幾筆便勾勒出山崖以及雲層,並用淡淡的色彩凸顯出沿山壁而建的寺廟。除了加藤以外,在《帆影夢痕》中留下作品的還有木下靜涯、呂鐵州、野間口墨華、郭雪湖、高梨勝瀞等人。

另一冊沒有題名的書畫冊中,加藤紫軒繪製一幅〈金風玉露〉,並簽上「丁丑夏日寫 紫軒散民」。從文字可以判斷此幅作品是1937年的作品。而此本書畫冊尚有尾崎秀真、野間口墨畫、秋山春水以及陣內松齡的作品。

透過書畫冊的內頁,彷彿可以見到這群東洋畫家帶著自己的作品,一起沿著淡水河行走,遠望觀音山的景致,最終來到了木下靜涯的居所「世外莊」。在世外莊中一幅幅得意的作品展現於眾人眼前,或稱讚或點評,最終眾人在書畫冊中盡興地畫下作品,作為聚會的紀念。
然而,就在加藤紫軒畫下〈金風玉露〉不久,當年的秋天,加藤紫軒的妻子リウ以僅僅37歲的年紀逝世。雖然這座小島上有著自己鍾愛的風景以及畫家們,但加藤紫軒選擇離開了傷心之地,帶著妻子的遺骨以及兩位小孩回到了故鄉。在妻子逝世後四年,加藤紫軒也離開人世。(註10)
對於1920年代末期渡臺的加藤紫軒,在臺灣的十年或許是他人生中最精華的時刻。跟著其他畫家們登山、寫生、參加畫會與展覽會,用心地呈現臺灣這座南方小島上,每一座山獨特的樣貌。即便加藤紫軒留下的成績並未成為當時東洋畫家之最,不過他所踏上的每一步山路,都成為了畫紙上每一筆的墨色。
#名單之後326
註釋
1. 森美根子,〈台湾に渡った日本画家.加藤紫軒(下)〉,《台湾協会報》810號(2022-04-15),3版。
2. 渡臺期間可見森美根子之考證,森美根子,〈台湾に渡った日本画家.加藤紫軒(中)〉,《台湾協会報》810號(2022-03-15),2版。
3. 廖瑾瑗,《台湾における近代日本画の研究》,廣島大學大學院社會科學研究科博士學位論文,頁58;〈臺灣日本畫會協 開席上畫會〉,《臺灣日日新報》,1927-10-29(夕刊4版)。
4. 森美根子,〈台湾に渡った日本画家.加藤紫軒(中)〉。
5. 〈料理〉,《全島商工人名錄 臺北市商工人名錄 昭和三年三月現在》,臺北市:高砂改進社,1928-05,頁37。
6. 〈入選畫賣約 多小品畫〉,《臺灣日日新報》,1936-11-05(夕刊4版)。
7. 〈臺灣日本畫協會 同人連の展覽會 三十日より博物館で〉,《臺灣日日新報》,1932-09-29(夕刊2版)。
8. 〈栴檀社春季展 今月下旬開く〉,《臺灣日日新報》,1936-04-02(5版)。
9. 黃琪惠,〈交遊創作與收藏──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的《書畫合輯》〉,《臺灣製造.製造臺灣: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6-01,頁60-66。
10. 森美根子,〈台湾に渡った日本画家.加藤紫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