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蕭亦翔(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古瀨虎麓 入選 臺展第7-9回、府展第1、5、6回
特選 府展第5回
「讓我們樂在其中的是,植物依據場所以及季節的不同經常呈現千變萬化的姿態,其中花朵本身也因為時間和地點的不同,喚起我們對於該地特有的感受。」(註1)
1937年,時任臺中師範學校教諭的井上昇在《臺中州教育》中向讀者介紹臺灣特有的花卉,在幾次的連載中,為文章繪製插圖的便是古瀨虎麓(1902-1970)(註2)。
」、「絲瓜」以及「紫茉莉」。-800x262.png)
圖片來源:井上昇,〈花ものがたり(3)〉,《臺中州教育》5卷8號(1937-10),頁12-17。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
本職為公學校教師的古瀨虎麓能夠為專門介紹植物的文章繪製插圖,主要是因為他為一位農學校出身的西洋畫家。而古瀨虎麓的臺灣時代以及美術成就,要從1930年的鹿港說起。
以「洋畫家」廣為人知的公學校教師──古瀨虎麓的鹿港時代
本名「古瀨虎六」的古瀨虎麓1930年來到臺灣,進入鹿港第二公學校任教。回顧他的求學經歷,是畢業自故鄉佐賀縣的農學校以及師範學校,並且依照年紀視之,應該已經有一定的任教或是工作經驗。究竟是臺灣教員的薪資較為優渥或是有熟識的人介紹,讓古瀨虎麓選擇投身了殖民地教育工作,目前已經不得而知。
1933年,古瀨虎麓以〈白い壺と百日草〉一作入選了第七回的臺展,這是他第一次於臺展出品,便一舉入選。(註3)〈白い壺と百日草〉為西洋畫中常見的靜物畫,而在臺府展的歷史上,無論是東洋還是西洋畫部中,「百日草」皆非罕見的主題。例如1928年倉岡彥助也以〈百日草〉一作入選西洋畫部。兩幅作品相較起來,相對於倉岡較為寫實地描繪出花瓶的光影、百日草的枝枒,乃至於桌上擺放的物品,古瀨虎麓則以較為粗獷的線條,繪製出百日草綻放的姿態,但大抵上仍屬於寫實的筆法。

圖片來源:《第七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圖片來源:《第二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而後,古瀨虎麓又以〈臺北風景〉(註4)以及〈バラ〉先後入選第八、九回的臺展,更以〈花〉一作,獲得第一回臺中州美術展特選;在臺灣的美術展覽會之外,亦曾入選過日本內地的國畫會展。(註5)從入選題名可見古瀨持續地以植物作為畫作主題。接連的入選以及獲獎也讓古瀨虎麓成為臺中地區以「洋畫家」廣為人知的公學校教師。

圖片來源:《第八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1937年古瀨虎麓於臺中以及鹿港舉辦個展,雖然目前沒有直接的資料得知詳細的時間、地點等資訊,但從曾經親臨現場的洋畫家回憶中,可以得知這場展覽會十分成功,讓他十分驚嘆。這位洋畫家便是對於日後古瀨虎麓十分重要的友人──飯田實雄。(註6)那年,出身獨立美術協會的飯田實雄正好來臺進行寫生旅行(スケッチ旅行)。

圖片來源:(文、畫)飯田實雄,〈ほうらい詩風抄5(臺中)〉,《大阪朝日新聞.臺灣版》,1937-05-05。
不過雖然展覽表面上大獲成功,飯田同時也這樣說著:「(古瀨虎麓)那時期的作品遵循官學風,是無害也無益的古板之作。而最清楚認識到這一點的,正是他自己。……之後他無意往具象式的作品發展,途中的臺展也曾遭遇失敗。」(註7)
從飯田的評論來看,古瀨虎麓在三次入選臺展,並且舉辦個展後,在繪畫上遇到了很大的撞牆期。這樣對於自己畫風的嘗試以及思考,也反映在古瀨虎麓的官展成績之上。在1935年以〈バラ〉入選第九回臺展後,除了入選第一回府展的〈鹿港裏街〉,在臺灣美術官展的入選者中,古瀨的名字便鮮少出現。從連續入選到偶有佳作,顯示了古瀨虎麓在繪畫成果上的停滯。
此時,古瀨虎麓決意離開他任教將近十年的鹿港,往臺北前進。

圖片來源:《第一回府展圖錄》。
沉澱與再出發──古瀨虎麓的臺北與東京
古瀨虎麓離開鹿港第二公學校後,原本預計轉任臺灣總督府文教局,但最後進入臺北市圓山公學校任教。(註8)古瀨虎麓北上,或許可以解讀為他希望在繪畫上有所突破,而北上的時間點,也正好與飯田實雄移居臺北的時間相近。
而再次見到古瀨虎麓的作品,便是在1940年,由飯田實雄主導的創元美術協會主辦「紀元二千六百年奉祝全島作家招待奉讚展」。在該展中,古瀨虎麓展出了〈アザミ(薊)〉一作,飯田實雄當時這樣評價著:「他(古瀨)展出的〈アザミ〉一作,似乎成為了決定他今後創作方向的重要契機。他全心全意地與自然靜物搏鬥,描繪了薊、花豌豆、曇花、仙人掌等主題。」(註9)
古瀨虎麓在來到臺北後,決定了自己作畫的全新方向,並自創元美術展重新出發。1941年,在東京舉辦的獨立美術展中,有四位在臺日本人畫家首次入選,分別為古瀨虎麓、吉浦鈴子、森永一握以及宮田金彌,這四位新入選的畫家皆是創元美術協會的成員。(註10)對於當時臺灣而言,鮮少有同一美術團體成員,同時入選日本內地的展覽會,一次四位新入選更是前所未聞。各報紙也都報導了此次的入選情況,《大阪朝日新聞.臺灣版》更用「苦節十數年(經過十多年的刻苦與努力)」來形容古瀨虎麓。(註11)

圖片來源:〈四人揃って初入選 獨立展に氣を吐く本島畫壇の人〉,《大阪朝日新聞.臺灣版》,1941-03-13。
而後古瀨虎麓可以說是展開了嶄新的繪畫事業。首先,分別以〈花えんどう〉、〈漬物壺〉、〈黃金の竹〉、〈土間の靜物〉四件作品,連續四年入選日本內地的獨立展。在獨立展各回圖錄中,可見古瀨虎麓的住址,從一直以來的「臺北市新榮町一ノ二」,至1943年改為「東京市世田谷區深澤四ノ四〇 糸川方」。(註12)雖然目前不確定古瀨借居的「糸川」是誰,(註13)但或許可以推測,古瀨虎麓曾經為了獨立展出品而前往東京,親眼見證盛大的展覽會。
除了連年入選獨立展外,古瀨虎麓也再次出現在府展的入選名單中。1942年,睽違四年再一次入選臺灣美術官展,而這次入選作品〈黃金竹〉更一舉拿下特選的殊榮。

圖片來源:《第五回府展圖錄》。
畫題的「黃金竹」為竹子品種的名稱。古瀨虎麓在畫面中,使用較深的顏色繪製遠處的竹林,凸顯出畫面右側或豎或橫生長的竹子,畫面上方則可見茂密的竹葉。這件獲得特選的作品,顯示了古瀨虎麓轉向致力於植物繪製的階段性成果。另一方面,可以關注到同年3月,古瀨虎麓入選獨立展的作品為〈黃金の竹〉,與此件作品名稱十分相似。可惜的是,目前未見獨立展入選作圖版,不能確定兩件作品的關聯性
1943年臺灣舉辦最後一回的官辦美展,古瀨虎麓再次以作品〈芭蕉園〉入選第六回府展。隨著官展停辦,他多年於臺灣官展奮鬥的日子也在此告一段落。

圖片來源:《第六回府展圖錄》。
小結:古瀨虎麓與他在臺灣的十五年
從古瀨虎麓在府展最後連續兩次入選、總計六回入選(一回特選)的成績來看,可以說是見證了一位畫家早期成名、中期沉著思考、後期再起的作畫歷程。
誠如飯田實雄所言:「自古以來,美術家便時常與貧窮和理解他的人相伴,對他(古瀨)而言,圓山國民學校校長給予良好的支援與鞭策,可以說是他最堅強的支援。」(註14)。不過,除了飯田口中的校長,對於古瀨來說,在臺中舉辦個展而相遇的飯田實雄,亦是古瀨的美術路上不可或缺貴人之一。
唯有藝術家之間的相知相惜,再憑藉著自身不放棄地拿起畫筆,才能有後續入選獨立展、並獲得臺展特選的佳績。
#名單之後348
註釋
- 井上昇,〈花ものがたり(1)〉,《臺中州教育》5卷6號(1937-07),頁14。
- 古瀨虎麓的生沒年見:山田正道編,〈古瀨虎麓〉,《美術年鑑 1960年版》,東京:美術年鑑社,1960-01,頁141;台北家政女学校同窓会編,〈教職員〉,《白梅 会員名簿(昭和57年4月現在)》,東京:白梅会本部,1982-04,頁2。
- 〈初入選の人々〉,《臺灣日日新報》,1933-10-25(7版)。
- 〈臺北風景〉是古瀨虎麓作品中較為少見的風景畫,任教於臺中的古瀨會繪製臺北的風景,可以考慮的是身為公學校教師,古瀨虎麓需要帶領學童出遊,如《臺灣日日新報》進行第七回臺展入選訪問時,古瀨正帶領學童外出中。另外《臺中州教育》中可見古瀨帶學童至臺北出遊後,由古瀨進行文字、學童進行風景寫生的記錄。見〈北部旅行〉,《臺中州教育》6卷3號(1938-03),頁30-31。
- 〈臺中州第一囘美展 東西畫特選發表 六日起七日間開會〉,《臺灣日日新報》,1935-11-07,夕刊4版;時事新報社編,〈第十一回國畫會展〉,《時事年鑑 昭和12年版》,東京:時事新報社,1936-10,頁467。
- 飯田實雄,〈獨立展と本島作家(中)〉,《朝日新聞.臺灣版》,1941-06-01。
- 飯田實雄,〈獨立展と本島作家(中)〉,《朝日新聞.臺灣版》,1941-06-01。
- 〈鹿港/訓導轉出〉,《臺灣日日新報》,1938-09-15(8版)。
- 飯田實雄,〈獨立展と本島作家(中)〉,《朝日新聞.臺灣版》,1941-06-01。
- 〈四人揃って初入選 獨立展に氣を吐く本島畫壇の人〉,《朝日新聞.臺灣版》,1941-03-13。
- 〈獨立展に本島から四氏の初入選〉,《臺灣日日新報》,1941-03-06(3版);〈四人揃って初入選 獨立展に氣を吐く本島畫壇の人〉,《朝日新聞.臺灣版》,1941-03-13。
- 東京文化財研究所編,《独立美術協会.目錄編》,東京:ゆまに書房,2004-10。
- 由於「糸川」屬於人數偏少的姓氏,加上古瀨虎麓於臺中任教時間很長,因此推論可能與1920年起便一直於臺中任教的「糸川實」有關係。
- 飯田實雄,〈獨立展と本島作家(中)〉,《朝日新聞.臺灣版》,1941-06-01。從該文可知,除了飯田實雄,在古瀨虎麓重新探尋自己繪畫出路而北上再起之時,圓山國民學校校長山田金盛也給了古瀨極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