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12/16 「自動撒水車」於臺北新公園測試運轉

臺灣進入日本時代後,在還沒有柏油路的年代,為了避免市區塵土飛揚,必須每天在市區街道灑水。這份粗重的工作,原本主要由人車、馬車來進行,效率不彰。
這個事關都市居民衛生保健的重要工作 – 「灑水」,連歐美各國都傷透腦筋,尤其地處熱帶的臺北常伴隨熱風刮起沙塵,撒水的處理更形重要。

隨著水道建設逐步成熟,1910年代初期臺北廳決定向英國引進先進的「自動撒水車」,經歷克服經費短缺、歐洲戰爭的困難,這臺連東京、大阪都還沒有的撒水車終於在1914年11月抵達臺北(圖右:引用自1914年11月臺灣日日新報)!
巨大的撒水車以煤炭為動力來源,水箱容量一千加崙,時速約10公里,拿來撒水威力比起人車、馬車要強大太多。

1914年12月16日下午一點,撒水車正式在臺北新公園進行試驗!現場看熱鬧的觀眾人山人海,臺北消防組全員到齊,技師三浦慶次對撒水車詳細說明後進行展演,消防組員將梯子組合後爬上頂端引水管對水箱注水。幾分鐘後注水完成,將撒水車開出來繞行公園一週。從此撒水車也成為日本時代老照片、明信片中常見的景象之一(圖左:約1920年代臺北州廳前撒水車工作中景象)。

推薦閱讀

相關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