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2月19日,中華民國規定全臺日本時代公會堂一律改稱中山堂

公會堂是供地方居民集會、舉行藝文活動的場所。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等組織可以透過於公會堂舉行戲劇表演、演說、展覽等活動,達到政令宣導、啟迪民智的作用。

日本在近代化過程中學習西方的各種社會制度,而從傳統社會走向公民社會的轉變,公會堂便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臺灣在日治時期受到日本影響,也在各地興建不少公會堂,其中大多數是在大正年間建造(1910到1920年代),地方政府以慶賀皇族成婚、太子即位、天皇壽慶等名義來興建,也反映1920年代日漸興盛的藝文活動

這些公會堂到了戰後1945年的12月,旋即規定全臺日本時代公會堂一慮改稱「中山堂」,而多數公會堂遭到拆除現已不存

上圖為1940年代李火增拍攝1936年落成的臺北公會堂,為日本時代建築師井手薰作品(原圖黑白+數位上色)
下圖為今中山堂影像

文字參考自:
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

推薦閱讀

相關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