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之後】倪蔣懷筆下的日常寫生

撰文│陳昱靜(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

倪蔣懷  入選 臺展1、2、3回

習以為常、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占據人生的一大部分,可曾想過如何將這些生命的片刻記錄下來?

圖1. 倪蔣懷,〈景美街道〉,1914,24x33cm,水彩、紙,倪氏家族收藏。 圖片來源:白雪蘭,《倪蔣懷百年紀念展》,1995,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頁26。

嶄露於展覽的日常寫生

倪蔣懷(1894-1943)出生於臺北富田町(今臺北公館),幼時隨任漢文老師的父親啟蒙。1909年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於圖畫課受石川欽一郎(1871-1945)啟發,開始繪畫之路。隨石川習畫,在媒材、技巧、構圖都受到影響,從臨摹到寫生,並以寫生記錄生活。現存最早作品為1914年的〈景美街道〉(圖1),畫中對於布景的安排透由中央的道路慢慢向畫內變窄、房子的水平線逐漸降低,點綴些許人物讓觀者視線向內延伸,製造深度,表現基礎的透視手法,這是他對於街景構圖的雛型。同年參與國語學校附屬小學的繪畫展覽,報紙上首次出現關於他的繪畫評論,雖然在技法上仍有許多不足之處(註1),但從他的一批美術書籍收藏中,發現其對於當時水彩、現代藝術發展的關注(註2),追求藝術的精神嶄露無遺,1927年臺展開辦,其作品連續三年入選,從中更見他在藝術表現上的進步。第一回入選的〈山間の街〉(圖2)描繪山景,以迅筆展現霧氣照射山嵐、街屋、河流的景致,對於構圖元素安排得宜受到青睞(註3)。第二回入選的〈雙溪夕照〉(圖3)構圖與第一回類似,視線隨蜿蜒河流貫穿整幅畫,不同的是清晰描繪房屋與群山,並安排在河川旁以小橋做連結,在近山與遠山採用明暗色調為畫作增添景深,對比第一回的山景技巧更為優秀,在展覽評論裡被認為是水彩畫中的佼佼者(註4)。

圖2. 倪蔣懷,〈山間の街〉(山間街道),第一回臺展(1927),西洋畫部入選。 圖片來源:臺灣日本畫協會,《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1928,臺北:臺灣日本畫協會。
圖3. 倪蔣懷,〈雙溪夕照〉,第二回臺展(1928),西洋畫部入選。 圖片來源:臺灣教育會,《第二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1929,臺北:財團法人學租財團。

畫出生活圈:礦場與街道日常

選擇山景的主題是他平凡的日常,師範畢業後原想入美術學校卻被石川勸退,後因與礦業世家(註5)的女兒結婚,在1920年礦業興盛之時,開始投身包採工程。礦場工作與藝術活動填滿他的日記內容,工作之餘不忘到附近寫生,不僅在工作上十分用心,對於藝術的熱情也從未消退。作品〈猴硐瑞三礦業〉(圖4)、〈瑞芳隧道〉(圖5)清楚描繪鐵橋、工廠、隧道,紀錄當時礦業的榮景,如今這些遺跡仍被完整保留。

圖4. 倪蔣懷,〈猴硐瑞三礦業〉,67×48.5cm,水彩、紙,倪氏家族收藏。 圖片來源:白雪蘭,《倪蔣懷百年紀念展》,1995,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頁62。
圖5. 倪蔣懷,《瑞芳隧道》,66×48 cm,水彩、紙,倪氏家族收藏。 圖片來源:白雪蘭,《倪蔣懷百年紀念展》,1995,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頁64。

雖是業餘畫家但從未放下畫筆,1929年是進入礦業的第九年,自認工作方面不算成功(註6),卻已非常熟稔,工作的穩定讓他有更多時間投入繪畫。這年他的寫生足跡遠至中南部,最常出現與街道相關的作品,更以描繪大稻埕街景的〈裏通〉(圖6)再次入選臺展,陸續也有不少描繪大稻埕、永樂町後街的作品(註7)。此類選景不免與石川有關(註8),據日記所載,參展前將作品給石川批評、入選後感謝老師之情(註9),不難看出石川在他心中的重要性。

圖6. 倪蔣懷,《裏通》,第三回臺展(1929),西洋畫部入選。 圖片來源:白雪蘭,《倪蔣懷百年紀念展》,1995,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頁98。

不斷的進行街景寫生,創作的思考也有所變化,自搬家後就經常於二樓的房間畫風景(註10),從這時期開始出現俯視角度的街景作品,像是〈台北近郊〉(圖7),描繪從公館附近的丘陵遠眺觀音山,不僅有兩件幾乎類似的作品,且在短時間也多次至公館進行寫生(註11),似乎喜好這樣的視野。俯瞰視角的街景,除了在近景上可以看見他清楚描繪物件的功力,在遠景也表現出臺灣熱帶氣候下,瀰漫水氣的特殊樣貌,這件別出心裁的作品更入選日本水彩畫會第19屆展覽(1932年)。

圖7. 倪蔣懷,《台北郊外》,1930,59.3x48cm,倪氏家族藏。 圖片來源:白雪蘭,《倪蔣懷百年紀念展》,1995,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頁104。

觀看畫家筆下的景緻有如時空旅行般,穿越到他的時代,暢遊山裡的礦場、城市的小巷,體驗他平凡且寧靜的日常生活。

#名單之後176

註釋

  1. 倪蔣懷氏色調的○與構圖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洋畫會雜評〉,《臺灣日日新報》,1914年6月21日,版次04。(筆者自譯)
  2. 白雪蘭,〈從倪蔣懷的圖書收藏看他的藝術視野〉,收錄於臺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No.192(2019.03),頁71-75。
  3. 其他水彩畫者基隆倪蔣懷君之山間街,嵐光山色間以潦草之家屋橋梁,安排有致……。」,〈本日開院式 臺灣美術展讀畫記 本島人藝術家尚要努力〉,《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10月27日,版次04。
  4. ……及倪蔣懷氏之雙溪夕照,信斯界之能手……。」,〈臺灣美術展 會場中一瞥 作如是我觀〉,《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10月26日,版次04。
  5. 指的是基隆顏家,在日治時期與板橋林家、霧峰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陳家,被合稱為「臺灣五大家族」,倪蔣懷與顏對結婚,其岳父為當時礦業霸主顏雲年的同輩親戚,家族皆從事採礦,互有協助與合作。(資料來源:白雪蘭,《礦城‧麗島‧倪蔣懷》,2003,臺北:雄獅美術,頁34。)
  6. 三月十日日記內容:「今天是陸軍紀念日,同時也是我進入礦業界之紀念日。自大正九年,到今年滿九年,有時順利,有時坎坷,實在不算成功。……」(資料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藝術行腳:倪蔣懷作品展》,頁116)。
  7. 在1929年有兩幅〈町裏〉及年代不詳的〈迪化街〉。
  8. 石川在〈臺灣風光的回想〉一文曾經提及:「永樂町後方,有條環繞的小陰溝,其上架著一座橋,如今已被換成新造的眼鏡橋,……沿著水溝的兩旁,往往可找到絕佳的作畫題材。」(資料來源:《台北李春生紀念館》,臺北市立美術館,網址:https://reurl.cc/0O7gYM(點閱日期:2020-12-22)
  9. 十一月七日日記內容:「……晚上訪問石川老師請批評出品作品,受陳植棋交代提出作品。」;十一月十二日日記內容:「早晨八時接到「裏通」一件入選通知,感謝老師之情,入選同時得需要努力用功。」(資料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藝術行腳:倪蔣懷作品展》,1996,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頁122-123)。
  10. 1929年2月搬入基隆港邊的房子(租屋)。(資料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藝術行腳:倪蔣懷作品展》,頁25。)
  11. 九月十六日日記內容:「……下午去公館寫生,因天氣變陰不能畫由公館看台北平野,而畫往新店溪上游方向看去四開一張……。」;九月十七日:「上午擴大在公館畫的作品至半開,下午畫石硬港半開。」;九月二十二日:「……下午與英聲去公館寫生,四開一張及人體一部分……。」(資料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藝術行腳:倪蔣懷作品展》,1996,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頁51)。

參考資料

  1. 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網址:http://203.71.53.17:8088/(點閱日期:2020-12-22)
  2. 臺北李春生紀念館,臺北市立美術館,網址:https://reurl.cc/0O7gYM(點閱日期:2020.12.22)
  3. 臺展資料庫,網址:https://reurl.cc/ldGRpv(點閱日期:2020-12-22)
  4. 白雪蘭,《倪蔣懷百年紀念展》,1995,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5. 白雪蘭,《礦城‧麗島‧倪蔣懷》,2003,臺北:雄獅美術。
  6. 白雪蘭,〈從倪蔣懷的圖書收藏看他的藝術視野〉,收錄於臺北市立美術館, 《現代美術》No.192(2019.03),頁71-80。
  7. 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藝術行腳:倪蔣懷作品展》,1996,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推薦閱讀

相關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