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之後】花卉與植物寫生的實踐者——黃早早

撰文|王德合(臺南應用科大美術系講師,藝術創作者)

根據藝術史學者賴明珠研究,日治時期共有21位臺灣女性畫家曾在臺展、府展入選,其中11位是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以下簡稱第三高女)畢業校友,黃早早(1915-1999)、黃新樓(1921-?)姊妹便是其二。

黃早早生長於臺北樹林書香世家,她因出生比預產期早,祖父為她命名「早早」。祖父黃純青博學多才、漢學造詣精湛,曾出任樹林區長、鶯歌庄長等多項公職;父親黃逢時是家中長子,公學校畢業即從商,經營樹林紅酒株式會社致富,中年後成為備受尊重的神職工作者;三叔黃得時畢業於臺北帝國大學,是知名文學作家、臺灣大學教授,與黃早早僅相差六歲,黃家姊妹自然受其薰陶。由於父執輩均具開明思想,兩姊妹自幼跟隨祖父學習漢學經典,及長即開始接受新式教育,在重男輕女的年代實為難得。

小學畢業後,黃早早考入第三高女,美術老師就是擔任臺展東洋畫部審查委員的鄉原古統。鄉原古統強調自然觀察及寫生,她回憶起古統的教學,第一次上課是要大家到戶外去描繪一片葉子,每當遇到瓶頸時,老師的建議是「出外去寫生!」(註1)可見古統對寫生的重視,而這也成了黃早早一生主要的創作主題——花卉及植物寫生。黃早早1933年自第三高女畢業,又續讀該校補習科一年,就學期間以〈朝顏〉(圖1)首度入選臺展,畫作以牽牛花為主,日日春花為輔,花、葉和攀緣而上的莖蔓,構成極具律動美感的畫面,顯現畫家細膩的寫生觀察和擅於經營畫面的能力。

圖1. 黃早早,〈朝顏〉,1933,第七回臺展。 圖片來源:《第七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從第三高女補習科畢業後,黃早早開始跟隨郭雪湖習畫,直到1937年結婚為止。期間她再以〈射干〉、〈林投〉、〈絲瓜〉入選第八至十回臺展。綜合幾件入選臺展的作品,黃早早似乎特別偏好描繪植物莖葉的柔韌線條,筆下植物總是生氣勃勃、有著強烈動感。〈射干〉(圖2)畫中滿布綠色曲線的莖葉,雖是細膩工筆的描繪,卻有著如行草書法般的流暢筆意,植株由左下向右上生長,枝末點綴數朵如蝴蝶飛舞的橘紅色花朵,紅綠對映成趣。此畫構圖四邊皆溢出畫面,是少見的構圖方式,不知是她刻意求新或指導師長授意裁切所致?

圖2. 黃早早,〈射干〉,1934,第八回臺展。 圖片來源:《第八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林投〉一作(圖3)是她目前唯一典藏於美術館的臺展入選作品,她以阿姨家附近溪邊的林投樹為主角,為了繪製寫實的畫稿,艱辛的站在溪中寫生,又請託好友幫忙撐傘以避免青竹絲掉到頭上。(註2)不負苦心的,該畫展現了林投樹的豐富型態與生命力,你看那密密叢生的林投葉片,堅硬中帶著柔韌的線條,對角線疏密有致的構圖,讓林投樹的型態有著野性卻又協調的美感,這應該正是最能打動日籍審查委員的亞熱帶情調。

圖3. 黃早早,〈林投〉,1935,第九回臺展,176.7×87公分,絹本膠彩,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入選第十回臺展的〈絲瓜〉(圖4)彷彿是〈朝顏〉和〈林投〉的集大成,蜿蜒纏繞的絲瓜藤蔓、右重左輕的對角線構圖、繁複卻經營有致的花和葉,都可見其創作的延續性,整體格局也益顯其企圖心,可惜這也是她結婚封筆前的最後作品。

圖4. 黃早早,〈絲瓜〉,1936,第十回臺展。 圖片來源:《第十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1937年,黃早早與就學於東京帝國大學的楊華玉結婚,婚後即隨同夫婿前往日本。原本她有意繼續讀書,但恩師鄉原古統卻勸戒她應以家庭為重,黃早早也因而放棄繪畫的追求,專心相夫教子。這一停筆就是五十年的時間,年逾七十的黃早早於1987年再拜林之助為師,重拾畫筆並加入臺灣省膠彩畫協會,至1999年過世前,每年均創作新作並參加協會聯展,作品仍是她擅長的花卉寫生(圖5、圖6),可惜年輕時的作品氣勢與格局已難復見。

早早婚前一定曾滿懷對藝術的夢想與憧憬,從〈朝顏〉、〈射干〉的單純寫生,是對美的初步追求;到了〈林投〉一作,她跳脫了舒適圈,冒險取材溪邊雜生的多刺植物,〈絲瓜〉則更擴大了構圖的空間與視野,這軌跡正昭示著她往專業畫家逐步邁進的天份與努力。無奈她終難跳脫傳統社會對女性的制約,只得放棄繪畫走入家庭,晚年雖重拾畫筆,但年齡與心境畢竟已變,恬淡安適的畫風掩蓋了年輕時的探索與開創。

圖5. 黃早早,〈月下美人〉,1989,膠彩,53×65公分。 圖片來源:《第七屆全省膠彩畫展》,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89,頁42。
圖6. 黃早早,〈鳳凰木〉,1993,膠彩,52×66公分。 圖片來源:《第十一屆全省膠彩畫展》,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3,頁39。

#名單之後282

註釋

1. 林育淳,《蓬萊˙大觀˙鄉原古統》,臺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19,頁36。

2. 賴明珠,〈女性藝術家的角色定位與社會的限制——談一九三○、四○年代樹林黃氏姐妹的繪畫活動〉,《流轉的符號女性——戰前臺灣女性圖像藝術》,臺北:藝術家,2009,頁27-28。

參考資料

1. 賴明珠,〈女性藝術家的角色定位與社會的限制——談一九三○、四○年代樹林黃氏姐妹的繪畫活動〉,《流轉的符號女性——戰前臺灣女性圖像藝術》,臺北:藝術家,2009。

2. 林育淳,《蓬萊˙大觀˙鄉原古統》,臺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19。

3. 《第七屆全省膠彩畫展》,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89。

4. 《第十一屆全省膠彩畫展》,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