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月2日,臺灣定期航空班次開始

猜猜看,臺灣什麼時候開始有飛機可以搭?

日本時代,在一戰後航空技術日漸成熟的背景下,總督府於1930年代前後陸續推動連接日本本土與臺灣之間的航空班次計畫,除了舉辦「內臺間郵便試驗飛行」,也進行臺北飛行場(松山機場/臺北航空站前身)的建設。在開始定期航班的前一年,適逢「臺灣博覽會」的盛大舉辦,因此日本航空輸送株式會社也派遣兩架飛機來臺進行「航空促進遊覽飛行」,進行開航前的宣傳~

1936 年 1 月 2 日,第一架負責「內臺定期航線」業務的日本航空輸送株式會社客機「雁號」,上午 10 點由臺北飛行場進行首航,開啟了臺灣航空史上嶄新的一頁。此後,臺北的旅客可以在一日內經由福岡到達東京,而同年「島內定期航線」也於8月1日正式開始,臺灣島內的民用航空網漸漸成形,後續甚至開發了多條國際航線,與世界更進一步接軌。

作為這段歷史核心舞台的「臺北飛行場」,就是戰後松山機場/臺北航空站的前身。不過這段記憶卻在每一年的週年紀念被遺忘了,或許有人會說「日本時代是軍用機場」而不將這段期間算進松山機場的歷史,不過其實早在日本時代,臺灣的民航就已經跟世界接軌,並且載運普通的旅客囉!

圖片為定期航班使用的民航機DC-2富士號

推薦閱讀

特價
已售完
NT$360.00 NT$323.00
特價
NT$380.00 NT$341.00

相關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