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火增拍攝第二代明治橋

最近明治橋修復的議題又引起討論,戰後被更名「中山橋」的明治橋,是日本時代連接臺灣神社的橋樑,也被許多人認為是臺灣史上最美的橋。

明治橋在2002年遭馬英九任內之北市府拆除,宣稱要「易地重現其風華」後遭分割棄置河岸邊。
馬市長卸任後,明治橋並未重組,而是在「重組已不可能」、「該開死亡證明」、「趁颱風來藉機處理掉」的種種口水中遭棄置至今,最近又傳出將橋樑構件以「碑林迷宮」的方式呈現的說法,不知道我們是否還有幸能親眼看到美麗橋樑的全貌呢?

任何古蹟的復原,都有它的困難與代價。德國德勒斯登聖母教堂毀於二戰空襲,從戰後保留瓦礫開始,到政權移轉終於募得足夠資金,將一顆顆石塊經電腦計算置回原處修復完成開放,中間整整經過了58年。
也許難不難並非關鍵,而是人們及主事者的文化素養是否已進步到那樣的層次,還是依然停留在「已知用火」的階段?

我們有多在乎這塊土地的記憶?

圖為李火增拍攝日本時代明治橋,原圖收錄於《看見李火增Ⅱ》

推薦閱讀

相關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