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臺灣漢醫記憶

最近因為「中醫」及「漢醫」的名稱引起不少討論,甚至有人覺得這是「去中國化」
不過你知道「中醫」這個名稱其實是戰後才普遍使用的嗎?

清國時期,被稱為「漢醫」、「漢藥」的傳統醫學,隨著移民來到臺灣。到了日治初期的1898年,為了因應急迫的醫療需求,除了接受過正規醫學校訓練的醫師以外,也將原本已在臺灣執業的醫療人員加以調查,在地方長官認定後發給執照,將原本千餘位含外國宣教師在內的醫療者分為「洋醫」及「漢醫」。
杜聰明博士亦在《臺灣民報》中發表多篇有關「漢醫」有關的文章,如〈漢醫院設立計畫〉,提倡在用藥上讓西醫和漢醫雙管齊下。由各種文獻來看,在日本時代,「漢醫」、「漢藥」、「漢方醫學」都是慣用的名稱。

反而是「中醫」的稱呼是在戰後才在臺灣慢慢普及的,即使不說這些過去的文獻紀錄,家裡有長輩的人,或許多少也聽過他們使用「漢藥房」、「漢方」等名稱吧!

戰後的臺灣在中華民國長期的語言、文化、歷史記憶、價值觀的全面覆蓋下,代表傳統醫學的「漢醫」也有了「中醫」的新名字,在一代代的教育下成為現在的臺灣人認為的日常

數百年來在臺灣融合的原住民族、和漢洋文化,都是臺灣文化的一部分
小編一直認為,生活在臺灣的人們所應該追求的,並不是要去除所有和中國有關的事物,而是把長期被外來威權勢力「去臺灣化」的文化和記憶一一釐清,弄懂自己原本的模樣而已。而別有用心的外來威權勢力,一直以來卻刻意操作「去中國化」混淆視聽,把事情扭曲為不理性的去除所有中國相關事物,「有種你不要用中文、不要有傳統信仰」之類的話術,相信大家都聽到膩了。

圖左取自《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日治初期對臺灣原有漢醫發給執照新聞,圖右為臺灣漢醫界人員於大稻埕蓬萊閣出席「東洋醫道全島大會會況」

推薦閱讀

特價
NT$6,400.00 NT$5,760.00
特價

相關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