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5月22日,牡丹社總頭目Aruqu父子等二十多人於石門山壯烈戰死。

自1867年發生羅發號事件以降,臺灣原住民與他國船隻、漁民發生衝突的案例便層出不窮。其中以「牡丹社事件」最為關鍵。事實上,「牡丹社事件」並非字面上表示的單一事件,而是在1871至1874年之間,一連串事件的總合,也是多重國際勢力在臺灣的交互作用。

1871年11月,琉球漁民因遭遇風浪漂流至八瑤灣,遭當地高士佛部落原住民族殺害,此舉成為兩年半後日軍出兵「討伐」的遠因。1874年5月中旬,日軍於社寮登陸後,斷斷續續與臺灣原住民族短兵相接。5月22日,日本陸軍中佐佐久間左馬太帶領一百餘名日軍抵達石門,當地的斯卡羅王國極力抵抗,兩方交戰之下,最終由日軍逆轉情勢取得勝利、牡丹社首領阿祿古父子與其他二十餘名原住民族同胞身亡。不久後的6月1日起,日軍兵分三路發動攻勢,沿途攻擊牡丹社、高士佛社、女仍社等部落,戰事持續了將近一個月,才使得三社原住民族投降、雙方走入協商。

在這四年間,原住民族與他國的協商、溝通,與或激烈或零星的衝突,幾乎橫跨了整個恆春半島,牽動地區並非只是清國與臺灣,更包含日本、美國、英國、法國等國際勢力。然而,號稱於1683年便將臺灣收歸版圖的大清帝國,卻在一連串的事件中,意欲推諉責任、亟欲撇清關係。相較之下,清國眼中並非國民的「化外生番」,展現了堅決的主體性、生動了拓殖時代的臺灣島,使得臺灣在十九世紀世界史的座標軸上,標上那不可或缺的關鍵一點。

圖:小早川篤四郎繪「石門之戰」(臺灣歷史畫帖)

推薦閱讀:羅妹號事件背景小說-陳耀昌《傀儡花》

推薦閱讀

特價

書籍

傀儡花

NT$499.00 NT$440.00
特價

相關貼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