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10月24日,博物學家鹿野忠雄誕生日

從小就熱愛自然的鹿野忠雄,喜歡爬山以及採集昆蟲,16歲就在學術刊物「昆蟲世界」上發表關於日本蝴蝶分類的論文,因此受到日本昆蟲學者橫山桐郎的關注得以在其研究處實習,並跟隨老師的腳步,來到臺灣研究多樣生態。

1925年,鹿野忠雄中學畢業後前往臺北高等學校就讀,並利用課餘時間到臺灣北部各地山區進行踏查和昆蟲採集,也對臺灣原住民族主題感興趣。他曾經前往中部的布農族與鄒族部落進行研究,並於1927年8月前往紅頭嶼(蘭嶼)訪查,成為極少數可以坐上達悟族大漁舟的外人,顯見達悟族人對他的敬重。

雖然僅是高校生的鹿野忠雄因為四處外出踏查時常缺課,導致被學校留級還差點無法畢業,不過他在1929年仍順利考上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地理科,大學畢業後應臺灣總督府聘約再次回到臺灣從事南島民族的研究,並在這段時期發表多篇重要的學術論文,其中又以臺灣高山的冰河遺跡研究最為學術界重視,也以臺灣雪山的地質研究獲京都帝大博士學位。

可惜這位博物學者、登山家、也是天生的冒險家,在1944年因戰爭被派往印尼從事調查,後在1945年8月13日終戰前兩天失蹤未歸,年僅39歲。

他將短短一生幾乎盡數奉獻在研究臺灣這塊土地上,不論是實地踏查臺灣高山帶的冰河遺跡、研究原住民與東南亞鄰近地區的微妙關聯、或是在臺灣自然史與民族考古學的研究上,都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走訪臺灣高山的紀錄及百餘篇臺灣研究的論文,至今仍被學術界引用。

回顧他的代表作《山、雲與蕃人》,就如譯者楊南郡老師所說,鹿野忠雄的文字有知識、有紀錄、更有豐富的情感,對於高山景緻的描寫生動多彩,並充滿令人驚嘆的臺灣山林之美,至今閱讀著作,仍會深刻受到感動

10月24日,感謝為臺灣留下珍貴紀錄的前人,也一起透過鹿野忠雄的雙眼,體會臺灣之美

文字部分參考自《台灣獨曆2021》

推薦閱讀

相關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