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之後】參與嘉南大圳建設與吳鳳神話塑造的大岡春濤

撰文|林榮燁

大岡春濤 入選 臺展第一回東洋畫部

大岡春濤,日本廣島人,1880年生。(註1)1922年任職於當時位在嘉義的嘉南大圳組合事務所,大圳完工後,於1930年7月離職返回日本內地,(註2)當年底再度來臺灣,(註3)並在不同地方任職。1927年,他在嘉義期間,以《活的英靈》入選年首回臺展東洋畫部。如同文學研究者傅素春所言,這件作品「一邊以吳鳳著盔甲騎乘白馬,另一幅則以原住民驚駭臥倒的圖像」。(註4)

大岡春濤,《生ける英靈》,1927。
1930年嘉義街景。出自《嘉義市大觀》,1930,私人收藏。

根據《總督府公文類纂》當中保存的檔案所示,大岡春濤本名大岡圓助,1903到1920年間,在宜蘭廳任職,1920到1921年底在臺北州任職,1921年中改名為大岡泰曉。(註5)1917年以後,在《臺灣日日新報》刊登過徘句、隨筆、圖畫等作品。其中圖畫部分,尤其值得留意的是他對原住民主題的關注。(註6)1922年10月21日與10月22日,在臺灣總督府博物館舉辦繪畫展覽,展出七十餘件作品,(註7)亦曾參加1931年的第二回栴檀社美術展覽會。(註8)

大岡春濤在1917-1919年間在《臺灣日日新報》刊登的插畫。
大岡春濤在栴檀社第二回試作展作品,出自《臺日畫報》,1931年6月15日。

根據1930年出版的《嘉南大圳新設事業概要》,(註9)大岡春濤當時任職嘉南大圳組合庶務係長。喜詩愛畫的他持續在報章雜誌上發表作品,在徘句中寫下其南國見聞,如:「朱紅西日落蔗園 秋冷之身」、「林間赭廟白厝 雲峰之海」,(註10)也留下了巡視大圳、展望嘉南平原的隨筆文章,例如:「過了站名駭人的大虞厝和水虞厝兩站之後,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翠綠蕉園、黃金稻田以及色彩繽紛的菜園。雖只是小春,但油菜花已然綻放,是一幅朝陽四射的恬靜風景」。(註11)此外,還以吳鳳為主題,在1930年完成58頁有文有插圖的《通俗臺灣歷史全集第三卷:義人吳鳳》。(註12)

大岡春濤,出自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編,《嘉南大圳新設事業概要》,前置頁。
嘉南大圳,出自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編,《嘉南大圳新設事業概要》,前置頁。
尾崎秀真編輯,《通俗臺灣歷史全集第三卷‧義人吳鳳》,臺北市:臺灣通俗歷史全集刊行會,1930。

大岡春濤留駐嘉義期間,正是嘉義美術發軔的年代。(註13)這位畫家之所以會關注吳鳳,除了居住嘉義的地緣關係之外,也可以從時代背景來做進一步推敲。吳鳳(1699~1769)是清治時期嘉義的漢原通事,住過「諸羅西堡美街」。1820年始建的吳鳳廟,在日治時期曾經歷改建。1912年,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曾在此留下「阿里山番通事吳元輝碑」,以及「一死成仁見偉才,混濛天地豁然開,口碑千古靈如在,服冕乘風策馬來」等詩句。(註14)1913年,佐久間左馬太總督則親自到吳鳳廟主持祭典,贈送「殺身成仁」匾額。再加上阿里山的開發入侵鄒族傳統領域所引起的衝突等因素,推升了吳鳳廟的公眾能見度,大岡春濤會以吳鳳為繪畫題材,似乎不足為奇。

《臺灣日日新報》主筆大澤貞吉(鷗亭生)在1927年10月31日發表的〈第一回臺展評〉裡說到:「……大岡春濤的雙幅作品《活的英靈》是相當用心的作品,取材自蕃界傳說,……至於作品本身,英靈一幅沒有問題,相較之下,右幅的蕃人圖可以說是相當差勁,不過像這樣取材上的創新今後仍然值得大大鼓勵。……總之,繪畫的要點依序為題材第一,構圖第二,技巧第三,……」。(註15)這段話,清楚地表達出當時臺展的官方意識形態與美學品味。

六十八年後,政權、政治、文化結構與漢原關係已產生巨大轉變,傅素春在2005年發表的研究中重新審視大岡春濤的繪畫。大岡春濤注意到1903年殉職、並受到在地居民奉祀的日本巡查森川清次郎的故事。傅素春認為其神像「在帽飾上與大岡的圖繪接近。吳鳳在大岡春濤中的圖像可能是日本武士的描繪」。另外,她也評論道:「大岡春濤畫中鄒族原住民懼怖的表情身姿,恐懼的已經不是形象上日本人或漢人的解讀差異,而是對於強勢入侵者夾帶的強勢意識形態的傾伏。」(註16)

崔詠雪也曾在2009年發表的一篇論文提到:「《活的英靈》是描寫吳鳳的故事,……吳鳳故事的描寫在台展第一回展的時段中出現,也令吾人認為有日本施政者的政策思惟」。並且認為:「吳鳳故事是日人所泡製,構成的文化傷害也如同美化的畫面掩蓋了事實」。(註17)

大岡春濤在臺府展畫史上只留下《活的英靈》。在政治性因素的推波助瀾下,「義人吳鳳」的神話以不同的型式流傳,吳鳳作為一種創作題材,也被日治時期畫家們所關注(例如林玉山、李秋禾合作的《阿里山忠王祠》)。(註18)大岡春濤曾在福利眾生的水利實業任職,但在他的筆下,也曾出現為政治性目的所塑造的文本及文創產品。後者雖然已成為歷史,但在新時代,仍舊持續被今天的我們重新檢視,重新評判。

林玉山、李秋禾合作《阿里山忠王祠》。出自李秋禾繪,春萌畫院編輯,《秋禾畫集》,臺北市 : 畫人李秋禾後援會,1957。
吳鳳廟現況。林榮燁攝。
吳鳳廟現況。林榮燁攝。

#名單之後028

註釋:

  1. 見〈大正十一年永久保存第一卷‧大岡泰曉恩給證書下付〉,《大正11年至大正12年永久保存公文類纂》,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檢索自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http://tais.ith.sinica.edu.tw,檢索日期:2019年6月11日。
  2. 見〈會事〉,《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7月8日,夕刊第4版。
  3. 見〈人事〉,《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11月9日,第2版。
  4. 見傅素春,〈日據時期原住民圖像的生產及其批判性凝視的可能──以人類學攝影、吳鳳故事、莎勇之鐘為談論對象〉,收錄於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五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文學與圖像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市: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頁505。
  5. 見〈大正十一年永久保存第一卷‧大岡泰曉恩給證書下付〉,《大正11年至大正12年永久保存公文類纂》,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檢索自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http://tais.ith.sinica.edu.tw,檢索日期:2019年6月11日。
  6. 見〈新年雜吟〉,《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1月4日,第1版;〈俳信〉,《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12月11日,第3版;〈宜蘭畵報 南澚支廳及花蓮港道路 大岡春濤寫生〉,《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7月20日,第5版。
  7. 見〈春濤氏畫會 今明兩日博物館にて〉,《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10月21日,第9版;〈春濤畫會 大岡春濤氏〉,《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10月23日,第5版。
  8. 見陳怡宏編輯,《現存臺日畫報復刻》(臺南市:臺灣史博館,2017),第2卷第6號,第5版,1931年6月15日,總頁125。
  9. 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編,《嘉南大圳新設事業概要》(臺北市: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印刷,1930),圖版部分,無頁碼。
  10. 見〈秋信〉,《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11月23日,第5版;〈南國〉,《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6月21日。非常感謝俳句詩人洪郁芬老師翻譯。
  11. 見〈大圳巡り 上〉,《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12月6日,夕刊第3版。非常感謝明志科技大學李淑珠老師翻譯。
  12. 大岡春濤,《通俗臺灣歷史全集第三卷:義人吳鳳》,臺北市:臺灣通俗歷史全集刊行會,1930。
  13. 嘉義地區詩社如嘉社(1923)、鷗社(1924)、連玉詩鐘會(1930),藝文團體如壺仙義塾(1926)、琳瑯山閣(1926)、春萌畫會(1927)、鴉社書畫會(1929)、墨洋社(1930)、書畫自勵會(1930)等都在此期間相繼成立。大岡春濤本人在1929年參加過鴉社的活動,見〈會事〉,《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7月8日,夕刊第4版。他也在1930年參與栴檀社成立,參見〈有志研究畫團 『栴檀社』生る 四月一日第一囘試作展〉,《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2月4日,夕刊第2版。
  14. 見大岡春濤著,《通俗臺灣歷史全集第三卷:義人吳鳳》,頁3。
  15. 見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市:雄獅,2001),冊上,頁188-189。
  16. 見傅素春,〈日據時期原住民圖像的生產及其批判性凝視的可能──以人類學攝影、吳鳳故事、莎勇之鐘為談論對象〉,收錄於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五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文學與圖像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市: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頁508。
  17. 見崔詠雪,〈台展、府展(1927~1943年)東洋畫──台灣人物畫創作背景的觀察〉,收錄於張家宜編,《2009兩岸重彩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縣: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出版,2010),頁192。
  18. 見春萌畫院編輯,《秋禾畫集》(臺北市:畫人李秋禾後援會,1957),頁14。

推薦閱讀

相關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