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之後】松林桂月在東亞:展覽會、旅行、廣播

撰文|劉錡豫(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松林桂月 審查員 臺展第2、3、8回;府展第2回

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重新講述一位畫家的故事?

以日本畫家松林桂月(1876-1963)為例子,這位在20世紀初日本畫壇備受推崇,並參與過臺灣美術發展的「畫伯」。除了能以歷史縱軸的角度,講述他87年的藝術與人生,我們也能以空間橫切的方式,換個角度理解一位畫家。

如此,我們會發現,松林桂月在明治到戰前昭和年間,除了對內開拓日本南畫(中國文人畫在日本發展後所形成的分支)與書道的新境界,也以東亞為範圍,展開廣泛的藝術活動,且深具影響。富有文人氣息的他,仰賴鐵路、船運甚至傳播媒體的革新,得以不同於古代文人「南船北馬」,更為便捷的往返活躍。由此,本文將從「展覽會」、「旅行」、「廣播」為點,並以昭和初年的東亞為橫切線,重新勾勒出松林桂月的畫家肖像。

1936年,日本東伏見宮依仁親王妃周子與松林桂月(左1)合影(《桜雲洞画譜》(1936))

展覽會的東亞
自1920年代起,日本開始在東亞勢力所及之處設立官方美展,將「美術」視為統治教育與推行現代化的手段與典範。在此背景下,諸如朝鮮美術展覽會、臺灣美術展覽會與滿洲國美術展覽會被先後設立。

而松林桂月雖然以東京畫壇為主要活動範圍,但由於他同時身兼數個重要官方職務,如帝國美術展覽會審查員、帝國美術院會員、帝室技藝員等。導致他在享受職務所帶來的俸祿與聲望的同時,需要配合日本帝國領土的拓展,前往新興殖民地擔任美術展覽會的審查員,並推動當地的美術發展。

松林桂月,〈個性の現はれこそ 藝術の尊ぶ所 類型追從を嘆す〉,《臺灣日日新報》,1929-11-15(2版)

自1928年起,松林桂月開始受邀來臺擔任臺展審查員,對他而言,來到原屬清帝國領土的臺灣,能讓他親近自己所學的南畫源流,自然是抱持期待之情。然而現實卻非如此。當他1929年秋天來臺參與第三回臺展的審查後,卻對入選作品感到失望,因為臺展的南畫、水墨畫作品數量卻很少,這點可以從他在《臺灣日日新報》的受訪中看到:

本來臺灣就地理上的關係上而言應屬中國南方的南宋畫的作品。然而搬入作品中南宗畫的卻是很少,令人感到不足之處是整體的氣氛可說是內地的延伸。……(註1)

有趣的是,桂月在訪談中還提到,這種現象並非臺灣獨有,因為稍早(1928年夏天),松林桂月前往朝鮮擔任鮮展審查員時,也看到一樣的現象。

特別是水墨畫的表現上,臺展和鮮展都非常的少,是很令人遺憾的事。(註2)

桂月所見的1929年臺展中,無論是陳進的〈秋聲〉郭雪湖的〈春〉,都是以日本畫為主的創作。少數如林玉山〈周濂溪〉,雖然以中國古代人物為題材,搭配宋明人物畫中常見的構圖,但人物色彩與畫面空間,仍隱約可見近代日本畫的特色。做為審查員,松林桂月在完成官方所交辦的審查工作之餘,通過審查與公開呼籲,希望能夠振興南畫。

旅行的東亞

臺灣的氣候比一般想像的好,開滿珍奇的花朵,各方面都在進步中,旅行很愉快。(註3)

擔任審查員工作,使松林桂月得以前往東亞各地旅行,一方面蒐集作畫題材、認識藏家,一方面也藉此追仿古代中國、日本文人畫家載筆出遊的典範。如他在1939年來臺審查時,感受臺灣的交通、建設日益進步,使得旅行愈加便捷、愉快。1929年他前往朝鮮審查後,便前往北朝鮮的金剛山,事後接受《朝鮮新聞》的採訪:

第一次來到朝鮮,覺得十分稀奇。在金剛山,僅僅四日間往返海金剛與內外金剛。對萬物相的偉大感到印象深刻。(註4)

隨著日本結束殖民統治,以及後來的韓戰,南北韓分裂。地處北韓國境內的金剛山,今日已經沒辦法輕易的造訪,但對當時的松林桂月而言卻不一樣。除此之外,臺灣方面,也有陳英聲、藍蔭鼎等人前往朝鮮過。而顏水龍也曾在前往法國的途中,乘坐火車過境。這些畫家在東亞的旅行經驗,不僅延續古代的傳統,更構成近代美術史中的獨特一章。

除了乘船外出,四處探勝,松林桂月也會趁著工作空檔,在日本內地旅行。1928年,松林桂月以日本山口縣的長門峽中游為題材作畫,當地以險峻的侵蝕河谷地形與楓樹聞名。他以水墨畫的皴法,結合對長門峽阿武川湍流溪谷、巨岩的印象,進行創作。

松林桂月,〈長門峽〉,289.9×131.8cm,東京國立博物館典藏

廣播的東亞
行萬里路雖然勝過讀萬卷書,但廣播的出現,使松林桂月不必外出,就能在東亞各地散佈影響力。1924年日本東京放送局成立,之後擴編為日本放送協會(NHK),臺灣則在1928年設立臺北放送局(JFAK)。隨著臺灣都市家庭裝設收音機,可以接收到來自日本的電波,不乏畫家善加利用廣播媒介,分享自己的藝術觀點或理念。(註5)

1940年7月25日,松林桂月在NHK主持「畫家之書」節目,以古代日本書畫家雪舟、椿椿山、池大雅等人的「書道」觀與逸事為題。這則消息被《臺灣日日新報》報導,臺灣聽眾也能夠在家聆聽。然而身為帝展日本畫部、臺展、鮮展東洋畫部審查員的松林桂月,為何要以「書道」作為題目?

事實上,書法一直是松林桂月關注的藝術形式。不同於繪畫、雕塑、工藝,明治時代引進西方「美術」的現代概念時,並未將書法納入其中。這是因為西洋並不存在與之對應的美術概念,即書寫原本不被視為一種藝術。

不過,書法雖然不被納入帝展、臺展的框架中。但在朝鮮、滿洲等海外殖民地,書法仍作為攏絡地方書畫勢力的策略加以重視。如1939年松林桂月前往滿洲國的首都新京(長春)審查興亞書道展。通過這些例子,可以感受到他對書法藝術的推廣與興趣。

松林桂月,〈葡萄〉黑白照片,1934,第八回臺展。落款處桂月援引西漢張騫通西域,引進西域葡萄的典故,可見他對漢文化的熟捻。

小結
上述主題各自相輔相成,構成松林桂月以東亞為範疇展開的藝術圖景。東亞官方展覽會的出現,促使肩負審查員的畫家頻繁往返各地,並以此為契機展開旅行,不僅尋覓畫題,同時畫家在報紙媒體上的訪問,也有宣傳推廣風景的作用。而他對臺灣藝術的觀察與期待,更具有跨地域的眼界。最後,廣播作為近代新興的媒體,其共時與跨境的特性,使畫家得以通過廣播傳遞知識與藝術理念,且內容往往與他們的創作興趣相契合。

本文嘗試在有限的篇幅內,以微觀視角的區域史(regional history)為方法,描繪松林桂月所在的世界。如今,在講求多元化,重視連結與交流的全球社會,以1929年到1940年為斷點來介紹松林桂月,或許缺乏對他生命史的全盤掌握,但也提供來自不同文化的比較視野。而這也提醒我們,當以國別史(national history)觀看及研究歷史時,很可能無法概括像是松林桂月這樣頻繁於東亞進行移動的藝術旅人的全貌。

#名單之後223


註釋
1. 松林桂月,〈個性の現はれこそ 藝術の尊ぶ所 類型追從を嘆す〉,《臺灣日日新報》,1929-11-15(2版)。翻譯參照謝世英,〈日治臺展新南畫與地方色彩:大東亞框架下的臺灣文化認同〉,《藝術學研究》,第10期,(桃園:2012-05),頁153。
2. 松林桂月,〈個性の現はれこそ 藝術の尊ぶ所 類型追從を嘆す〉。翻譯參照謝世英,〈日治臺展新南畫與地方色彩:大東亞框架下的臺灣文化認同〉,頁153。
3. 松林桂月,〈臺灣-臺府展與旅行經驗〉。收錄於顏娟英編,《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臺北:雄獅,2001,頁273。
4. 〈金剛山は流石偉大なもの, 松林契月畵伯語る〉,《朝鮮新聞》,1929-08-27(5版)。
5. 劉錡豫,〈【趣味橫生的台美史】現代性的共振:臺灣第一個的廣播藝術講座是什麼?〉,《典藏ARTouch》,網址:https://artouch.com/art-views/art-history/content-68377.html(檢索日期:2022-11-03)。

推薦閱讀

相關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