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子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
於保義彥 入選 臺展第9回
近年來,關於日本時期植物採集的書籍紛紛出版,像是漫畫家英張2021年起以臺北植物園為背景,出版《採集人的野帳》系列作品,以輕鬆、平易近人的漫畫形式,描繪植物學家們的工作場域、製作標本等工作內容,提供植物採集的入門知識;2023年由臺大胡哲明教授所著《塵封的椰影:細川隆英的南洋物語和臺北帝大植物學者們的故事》,深入爬梳臺北帝國大學植物標本室所藏的南洋標本,重現細川隆英在南洋地區進行植物調查與標本蒐集的歷程。從漫畫到專書,顯示出日本時期植物採集的多元面向與此主題漸漸受到關注。
在繪畫領域中,也有位曾入選臺府展的臺北高校生——於保義彥,中學時期已透過植物畫展現對自然的敏銳觀察與繪畫能力,雖非科學繪圖或學術標本,卻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顯示藝術種子在入選臺展前已悄然發芽。
尋常科時期:植物繪圖
於保義彥(1918-1983)自臺北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現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畢業後,進入臺北高等學校尋常科就讀。尋常科的課程除了涵蓋國語、德文、歷史、地理外,還有一門極具特色的「博物課」,這門課程內容包含植物標本的採集與製作,以及對植物形態特徵的觀察與紀錄。(註1)
在尋常科一年級的博物課,他繪製的十幅植物繪圖,描繪火鶴花、雞冠花、水塔花屬、捕蠅草、絲瓜花、蘭花等植物,保存至今,收藏在臺灣師範大學(以下簡稱臺師大)的生命科學系。

那日,在臺師大生命科學系王震哲名譽教授的研究室中,當於保義彥的作品一字排開時,與其他同學的作品相比起來,其獨特風格與鮮明特色自然顯現。這些作品皆以鉛筆勾勒出植物的輪廓與結構,再以水性顏料上色,隨意塗上深色或白色背景,襯托出植物鮮豔的花朵與綠葉。筆觸看似奔放,但實則掌握住植物形態與神韻。

〈Anthurium scherzerianum〉曾於「尋常見不凡——臺北高等學校植物標本特展」展出輸出品,這株植物即現今廣為人知的「火鶴花」。當親炙作品時,鮮豔紅色佛焰苞、綠葉與根部的植株,作品背面可見以尚不熟練的英文書寫植物學名體,不禁讓筆者也回憶起自己初中英文課練習書寫體的歲月。
其中,兩幅尺寸較大的蘭花作品,分別是〈オンシチウム〉(Oncidium,文心蘭屬)、〈カトレヤ〉(嘉德麗雅蘭)。〈オンシチウム〉可見對假球莖的描繪、花形比例刻意放大,畫面左邊殘留一條膠帶,下方似乎還有花瓣的痕跡,推測原先台紙上應黏有文心蘭實體標本。

那麼,於保義彥所繪的這些植物可能源自哪裡呢?
根據1934年任職於臺北植物園的小崎林造撰寫的〈熱帶地方に自生する園藝植物〉一文介紹三個熱帶植物品種,其中一種為原產於中美洲的火鶴花,(註2)而1935年在臺北植物園的園藝區溫室亦有種植火鶴花(アンセリウム)的記載,(註3)顯示當時臺北植物園至少在1930年代中期已經引進並展示該植物。
除了火鶴花,兩幅大尺寸作品都以蘭花為主角,這樣的選擇或許並非偶然,在此不得不提起於保義彥的父親,身為醫師、在社會上頗具聲望——於保乙彥(1878-1943)。

於保乙彥行醫之餘,也喜歡繪畫,曾參加由鹽月桃甫領導的黑壺會,以〈金魚のある靜物〉入選第一回臺展。此外,他還有一個興趣是養蘭,在《臺灣日日新報》分享許多關於蘭花知識以及分享家中種植蘭花的照片,(註4)甚至還自有溫室設備。(註5)1930年在〈蘭の話(五)〉,提到「茭白筍文心蘭」(Oncidium sphacelatum)在當時臺北一帶已是相當普遍栽培的洋蘭品種;文末附上一張嘉德麗雅蘭的照片,即於保義彥曾經畫過的花種。(註6)


由上可知,於保義彥在博物課作業所描繪的對象,多為當時常見的植栽,這些植物可能取材自植物園或自家,雖然題材看似尋常,卻反映出當時園藝風氣的盛行。這批珍貴的彩繪植物圖,不僅展現畫家對植物形體、構造與色彩的細膩掌握,也讓我們了解畫家在入選臺展之前的藝術創作養分。不難想見,於保義彥在高等科時參加臺高美術展,能獲得「題材都頗具趣味,對色彩相當敏銳,透露出他真誠坦率的性格」這樣實至名歸的評語。(註7)
高等科時期:〈根つこ〉、版畫
1935年10月,於保義彥以二十五號〈根つこ〉入選第九回臺展,畫面描繪玉米的下半部。這樣的靈感來源,畫家在接受訪問時提到:「自己並沒有特別學過繪畫,只是喜歡,在學校有空的時候就畫,這幅畫並不是實際寫生,而是用頭腦作畫。」(註8)(會說出「用頭腦作畫」,完全是鹽月桃甫的學生!)宮田彌太郎認為此畫用色鮮麗,奇特的視角是特異的取材主題。(註9)

除了洋畫,於保義彥亦有參與版畫創作,他在第一回創作版畫展展出〈哀愁〉、〈花賣娘〉、〈著換へ〉,(註10)雖然現在無法看到當時的作品,不過在臺北高校《翔風》第十六號中,留有兩幅版畫形式的插畫,一幅為花與蜻蜓、下方署名yoshi(義)的凸版作品,另一幅為蝶與花的凹版作品。(註11)

在尋覓於保義彥作品的過程中,關於他自臺北高校畢業後,1938年入讀東北帝國大學法學部,並曾擔任東邦海運小樽支店長,(註12)直至1983年逝世的這段期間,尚未找到持續創作的痕跡。儘管如此,他在中學時期留下來的作品猶如一扇窗,開啟那段在高校青春歲月中,一位擁有藝術創意天賦,拿著畫筆捕捉植物題材的少年身影。
後記:本文承蒙臺師大生命科學系王震哲名譽教授、翁怡如行政幹事協助與提供圖片資料,特此感謝。
#名單之後345
註釋
- 「尋常見不凡——臺北高等學校植物標本特展」,網址:http://archives.lib.ntnu.edu.tw/exhibitions/taihoku_plant_specimen/taihoku.jsp、http://archives.lib.ntnu.edu.tw/exhibitions/taihoku_plant_specimen/academic_01.jsp(點閱日期:2025-07-07)
- 小崎林造,〈熱帶地方に自生する園藝植物〉,《熱帶園藝》4卷3號(1934-03),頁139-140。
- [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編],〈臺北植物園〉,1935。
- 如1930年2月以「臺北醫院於保生」之名發表「蘭の話」系列文章與1933年〈蘭の話〉(一)、(六)、(七)、(八)刊登其栽培的蘭花照片。
- 〈洋蘭の趣味〉,《臺灣日日新報》,1930-02-06(夕刊2版)。
- 於保生,〈蘭の話(五)〉,《臺灣日日新報》,1930-02-20(6版)。
- F記者,〈奔放と整調の對照 同時に開かれた洋畫展 台高と京町塾の作風〉,《大阪朝日新聞》,1935-02-02(5版)。
- 〈臺展初入選の人たちの喜び〉,《臺灣日日新報》,1935-10-22(9版)。
- 宮田彌太郎,〈第九回臺展相互評 東洋画家の観た西洋画の印象〉,《臺灣日日新報》,1935-10-30(6版);《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冊)》,臺北:雄獅,2001,頁246。
- 〈第一回創作版畫展 十三、四兩日本社三階で〉,《臺灣日日新報》,1935-07-13(7版)。
- 臺北高等學校文藝部,《翔風》16號(1936-12),頁22、86。
- 蕭亦翔,〈於保義彥〉,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