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子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
田中瑞穗 入選 府展第2-3回
每年入選臺展的畫家中,有些為在學學生,其中不乏臺北高等學校(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學子,在鹽月桃甫指導下,自1927年第一回臺展開始,如稻垣龍一、素木洋一、遠藤太郎、上山春平等人便曾先後入選臺府展西洋畫部。本籍長野縣的田中瑞穗也是其中一位,1938年考進臺北高校高等科文甲後,參加學校社團美術部,(註1)1939、1940年分別以〈白い扉と畑〉、〈夏稻のある風景〉入選第二、三回府展。
隨著〈白い扉と畑〉畫作視野引導,畫面中央被小徑包圍的一條條畑映入眼簾,每條畑上有著半圓形的矮欄;前方有兩三座藤架,而後方有四個圓拱形爬藤架。開啟的白門左右兩邊連結著植物籬笆,區隔出內外空間;籬笆外種植不同樹種,左邊五棵並列成排的椰子樹最為突出。有趣的是,畫作前景的右邊描繪局部木構建築部件,暗示畫家在有遮蔽的建物下寫生,且近景如右下角的植物葉片、藤架上的樹葉、木構造建築、圓拱形爬藤植物,都用心勾勒出輪廓,仿如水墨畫中的夾葉法。
關於〈白い扉と畑〉的創作地點,畫面透露出幾個關鍵元素:「椰子樹」、「圓拱爬藤架」、「有規劃的畑」,「多樣性的植物」,循著這些蛛絲馬跡,或許畫作與臺北植物園有關。
〈白い扉と畑〉在哪裡?
鄉原古統於1920年代描繪十二幅臺北名所的景緻,植物園為其中一景,畫面呈現多樣性植物與色彩,相互爭妍鬥豔。在《臺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臺的新透視》書中一張1920年代後期的臺北植物園園藝花圃區舊照片,(註2)有鄉原古統畫中的斜屋頂建築、右方椰子樹與一列圓形爬藤架,此張照片拍攝地點與鄉原古統〈臺北名所繪畫十二景:植物園〉應為同一處。
無獨有偶,臺北植物園為日本皇族在臺行旅的「芭樂點」(註3),如1927年朝香宮鳩彥王殿下到訪臺灣,第二日便前往植物園,參訪商品陳列館(今國立歷史博物館)、園藝部等地,途中見到大王椰子樹,還不禁讚嘆椰子樹的巨大。(註4)在一張植物園御巡覽照片,可見朝香宮鳩彥王一行人行經道路的左側有一條條的畑與圓拱藤架,同於鄉原古統及田中瑞穗所繪。
此外,在1928年第二回臺展的入選作品中,有兩幅以植物園為題的作品,分別是北川義雄〈植物園の午後〉與中村操〈植物園小景〉,兩者可能於相近的地方取景。(註5)巧合的是,這兩件作品畫面中出現的木構建築,與〈白い扉と畑〉畫面右側的建築部件相似,都可見帶有斜撐的柱子。
臺北植物園對臺北高校的學生來說,可說是經常造訪的景點,例如1933年第六屆畢業紀念冊當中,收錄文甲班學生在植物園的照片,照片中的草皮外圍有半圓形矮欄、右側亦可見圓拱形爬藤架。畫作中的木構建築與爬藤架、照片中的畑與草皮矮欄,種種巧合,推測田中瑞穗的〈白い扉と畑〉或許描繪的正是臺北植物園一隅。
〈白い扉と畑〉之後
以〈白い扉と畑〉首度入選官辦美展後,田中瑞穗再接再厲,隔年以〈夏稻のある風景〉又入選第三回府展。此件作品描繪廣闊稻田,水圳,遠方有房舍、樹木,與前一年〈白い扉と畑〉相近,畫家似乎喜歡以畫面下方為中心、45度角向外展開的構圖方式來表現田園題材。這樣構圖彷彿是自身伸出雙手向外延伸出開闊視野,或許是畫家身處於戰事紛亂的時代中,於畫中尋求寬廣平靜的世界。
1941年畢業後的田中瑞穗,考取京都帝國大學(今京都大學)經濟學部,1943年尚在就讀期間,因兵力不足,被徵召上戰場,但於1945年病死於滿洲國(今中國黑龍江省),得年25歲。(註6)本該是有前途的學子,卻在無情的戰爭時代下殞落,留於府展圖錄上的兩件作品,成為印證曾在世上活動過的軌跡。若沒遇上戰爭,田中瑞穗應該也能像臺高學長們一樣,在自己喜歡的領域發光發熱吧。
#名單之後290
註釋
- 〈昭和十三年度高等科新入學生姓名〉,《臺高》,8號(1938-05),頁43;〈昭和十五年度高等科學友會各部長幹事及生徒委員〉,《臺高》,16號(1940-05-20),頁44。
- 此筆資料謝謝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 陳煒翰,《日本皇族的臺灣行旅:蓬萊仙島菊花香》,臺北:玉山社,2014-05,頁98。
- 〈百花研を競ふ植物園御成〉,《臺灣日日新報》,1927-11-04(夕刊2版)。
- 兩幅畫作可能取景自同座植物園一隅。劉錡豫,〈植物園的午後〉,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網址:https://reurl.cc/yYaRol(點閱日期:2024-01-28)。
- 藏本人司、德丸薩郎,《旧制台北高等学校戦没者名簿》,東京:臺北高等學校蕉葉會 ,2007-06。此筆資料謝謝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校史特藏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