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該讓路,還是路該讓建築?-新北投車站原址重組事件

「建築該讓路,還是路該讓建築?」
之前我們分享了路為了臺南祀典武廟轉彎,以及路把土地銀行削掉一側的故事。
今天要分享的不是故事,而是發生在北投的現在進行式 – 「新北投車站原址重組事件」。

1916年,為了載運絡繹不絕的北投溫泉遊客,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增設了新北投線,終點站新北投車站,從此成為見證了北投溫泉記憶的代表地標。 1988年隨著新北投線結束營運,新北投車站走入歷史後,車站拆解、重組於彰化縣台灣民俗村內供遊客參觀。 
20多年後,在許多人努力下,新北投車站終於在2014年拆解回到北投,但遺憾的是至今尚未確定可以回到原址重組。
車站構件都回到北投了,為什麼無法原址重組?因為原址所在地,經過物換星移,有一部分的位置已略跨到現在的馬路上。
於是官方於去年決議於距離原址50公尺外的空地重組,而這50公尺,也引起了當地有志之士發起希望新北投車站可以「原址重組」的行動。

為何新北投車站必須原址重組?引述文史研究者林芬郁的說明:
新北投驛不僅是「新北投」地名的由來,也是台灣鐵道史上最早的「T」字型終端式火車站,就是鐵道與站房呈現9 0 度角垂直。同時也是淡水線最後的一座木造火車站,更具進入北投溫泉文化入口銜接點的重要歷史意義。
尤其為發展北投溫泉而鋪設的新北投線鐵道,更刻意將新北投驛設置於北投公園面對,讓旅客一出車站旋即與溫泉產業的入口地標-北投公園銜接。北投公園、車站站體、舊鐵道三者的相對位置,正是這座車站保存的核心價值。
由此可見,新北投火車站是自有其獨特位置與場域,因此在討論重組的位置時,更應尊重在地居民過去的生活經驗,回歸到文化資產的「場所精神」與「真實性」的本質。
換言之,新北投車站必須回歸到歷史脈絡的「真正原址」,方能銜接火車站與新北投人文、歷史與關連,
也才是迎回新北投火車站的核心價值。

小編認為,我們決定怎麼處理這些文化資產,其實也透露出內心對這些事物的價值感是什麼。
我們有多在乎前人一同建構的寶貴記憶?是硬體組裝完畢收工了事?還是不惜排除萬難也想讓她完整在大家面前重現?

圖片來源 wiki: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臺鐵新北投線#/media/File:新北投驛.JPG

相關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