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記認識臺灣史-《跨越世紀的信號2》

「受刑者凡七人,有學生年齡方十九歲,渠認為此乃千古冤獄」

1947年,隨著蔣介石勢力在中國內戰中敗逃,山東煙臺聯合中學校長張敏之帶著家人與八千多名學生逃往澎湖,軍方卻違反學生意願脅迫從軍引發反抗,而帶領學生的校長張敏之為學生權益四處奔走,最後與軍方爭執之下被誣為匪諜,校長張敏之、鄒鑑和五名學生以「匪諜」罪名槍決,其餘遭牽連者高達上百人,被稱為「七一三澎湖事件」。

引文文字來自與張敏之同鄉、曾任國大代表的中國人吳墉祥日記。在得知張敏之入獄後,他透過關係奔走、試圖營救張敏之卻徒勞無功,張敏之及學生被槍決當天,報紙上還刊載斗大報導〈你們逃不掉的 昨續槍決匪諜七名〉
日記中詳細載明為了營救張敏之所做的行動,然而最後仍受限於軍法體制、審判程序及承審人員的掣肘,一直要等到50年後的1999年,才由「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閃盼案件補償基金會」予以補償

由張敏之的案件及吳墉祥日記中的營救過程,可見統治者為了遂行高壓統治,受害者不分來處,即使確認為冤錯案件、即使有門路可以嘗試平反,只要不合當權者的意,都可能被羅織罪名,甚至不明不白地喪命。
一篇日記隱藏著白色恐怖下的駭人氛圍,以及逃難到臺灣的中國人以省籍為連結互相幫助的生活狀態

最近出版的新書《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選錄臺灣不同時期的名人日記,有翻山越嶺的馬偕、見證二戰激烈的原住民族士兵Kelasay、到東京探望丈夫林獻堂的楊水心……九篇日記都透露了許多有趣和不為人知的細節
最重要的是每篇日記都經過清楚的來龍去脈整理,和深入的延伸介紹,可以透過日記打開認識臺灣過去的窗口,也可以從中學習史料運用的方法

你是否好奇過去的人們在日記中都寫些什麼?又記錄了什麼重要的秘密呢?
一起透過這些特別的日記,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臺灣吧!

推薦閱讀

相關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