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之後】山口蓬春與台灣

山口蓬春 審查員 府展第2、4回

山口蓬春(1893-1971),出生北海道松前郡,本名三郎。幼年隨父親工作調動,從北往南多次遷徙。中學時前往白馬會繪畫所習畫。1914年進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翌年即入選文展。四年後由西洋畫科轉同校日本畫科,1923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換句話說,蓬春先學西畫後轉為日本畫,在探求古典傳統日本畫並融入西畫技巧,而築構一個前所未有且具近代感的新日本畫世界。同時逐漸脫離歷史畫、風俗畫,移向題材素樸的風景畫、靜物畫,以追求近代感性的所謂蓬春現代主義。

眾所周知,山口蓬春趁著1938年來台灣擔任府展審查員,走訪淡水等地,對於南國的鮮麗色彩特別有感,創作膾炙人口的作品《南嶋薄暮》,並以此畫作參展兩年後日本政府傾全國之力並藉此對全民進行精神總動員活動之一的「紀元二千六百年奉祝美術展覧会」,那一年來台是他首次接觸異國風光。翌年,再度來台擔任審查員,和松林桂月、有島生馬、大久保作治郎等人前往台南旅遊後,轉往鵝鑾鼻飼養場寫生牛隻。1941年,也來台擔任審查員。後來蓬春自述:「淡水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其建築物具有如繪畫般美,很像南法或義大利的感覺。」除來台灣之外,開始藉由擔任審查員之便前往滿州、中國、朝鮮等地遊歷。

山口蓬春 《南嶋薄暮》 1938年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翻攝自《紀元二千六百年奉祝美術展覧會原色畫帖》
《紀元二千六百年奉祝美術展覧會原色畫帖》封面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翻攝

一般來說,山口蓬春和台灣的源淵就是上述三度來台擔任審查員,可惜的是那幅以台灣風土為元素的《南嶋薄暮》並未留在台灣。沒想到2002年台北中山堂整修時,在倉庫翻出一批畫作,其中有一幅是山口蓬春的作品,經檢視作品背板,載有「比良ノ暮雪」,為追溯這幅畫作,筆者曾前往畫家出生地北海道松前郡松城町,以及終焉地也就是位於神奈川縣的故居(現為山口蓬春紀念館)。

蓬春自述幼年經常被女傭背著到松前城遊玩 照片來源:筆者拍攝,授權使用。

比良山位於琵琶湖西岸,有「關西阿爾卑斯山」之稱,江戶初期的文人仿效中國瀟湘八景,選出琵琶湖周邊的所謂「近江八景」即瀨田夕照、石山秋月、矢橋歸帆、粟津晴嵐、三井晚鐘、唐崎夜雨、堅田落雁、比良暮雪。此畫作為描寫寒冬大地的雪景,雁群從沼澤地飛過,寂靜的大地祭出一聲雁鳴,是一幅聲色交織的作品。

參考圖版:〈比良暮雪〉,彩墨、絹布,32×43.8cm,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https://reurl.cc/vqnXy1

筆者從山口蓬春的年表中發現,1924年時年31歲的蓬春曾創作《比良暮雪》,不過這可能不是中山堂那件作品,而是收藏於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的另一件同名畫作,兩作品相比較雖然畫幅一為橫軸一為縱軸,筆觸、畫風還有取景角度則類似,令人高度懷疑是同時期作品。無論如何,台北市立美術館因緣際會能夠收藏和台灣有淵源的日本畫家作品,算是難能可貴。

山口蓬春記念館正門 照片來源:筆者拍攝,授權使用。

在此順便簡述山口蓬春紀念館的由來,戰後山口蓬春從山形縣遷到神奈川縣三浦郡葉山,經同樣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的建築師吉田五十八的整修、改建而成為住宅兼畫室,屋舍背山臨海,視野甚佳。春子夫人在丈夫山口蓬春病逝,苦撐20年後,認為建築物本身就是吉田五十八的傑出作品,又是丈夫畫業的所在地,決定成立財團法人山口蓬春紀念館,1991年紀念館開館後一個月,夫人含笑永眠。假如到東京旅遊,何妨延伸旅途往神奈川縣探訪一下山口蓬春紀念館呢?

#名單之後135

參考資料:

  1. 川口順啟編《山口蓬春記念館10周年特別展:昭和日本画壇のモダニスト》(2001年,日本:山口蓬春記念館)。
  2. 林皎碧著《名畫紀行——回到1929的公會堂》(2019年,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推薦閱讀

相關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