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之後】土木技師的摩登試驗:夏秋克己

撰稿│張琬琳(臺大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夏秋克己 入選 臺展第3、5、8回

圖 / 黃欐婷

1930年代的臺灣畫壇,在日本帝國統治之下,西方思潮透過近代化教育,結合殖民者的視域,深刻影響了藝術的創作風格。而此之際,由於「臺灣美術展覽會」的逐年舉辦,得獎作品的豐富取材,開拓了繪畫者更寬廣的視野,於是敏銳於反映時代意識的畫家,也積極嘗試不同風格的創作試驗。

原籍日本佐賀縣的夏秋克己,是專職於土木建築的技師,他的繪畫長才,來自於他在建設臺灣現代化工事之際,所觀察入微的島內景致,以及日常生活返照於他藝術心靈的意識投射。

日治時期,總督府在臺灣的現代化建設,象徵統治者引進「近代知識」的成就:透過近代技術專業人才,在殖民地實施近代文明的治理,而夏秋克己即是總督府積極招攬和培養的技術人才。1929年(昭和4年),夏秋克己任職於總督官房營繕課,擔任工手技師,他先後也任職於臺北市役所土木課及營繕課,並於1941年回任總督府,擔任技手技師。(註1)

夏秋克己初任職於總督官房的第一年,他的畫作〈南國的植物園〉【圖1】(1929,第3回)也首度入選了臺展。他以視覺延伸的構圖,繪出高聳的椰子樹、熱帶的闊葉和蕨類植物,呈現植物園中所展示的熱帶島嶼植栽。對照日治時期臺北植物園印行的繪葉書(明信片)場景【圖2、圖3】,兩者互有映照相仿的南國熱帶風情。臺北植物園的擘造,是總督府為了瞭解帝國南方殖民地的樹木性狀,所設立的試驗苗圃,園區豐富的熱帶植栽展示,正呈現了日本帝國對臺灣的南國印象投射,及熱帶島嶼物種富饒的想像。

圖1:夏秋克己於昭和4年(1929年)入選臺展的作品〈南國的植物園〉。第三回台展圖錄。
圖2:臺北植物園繪葉書。國家圖書館藏品編號:002416304。
圖3:臺北植物園繪葉書。國家圖書館藏品編號:002416308。

日治時期,由於帝國施政所需,仿效了西歐現代宣傳方式,以近代化的公共媒傳技術,作為政令宣導與推廣。當時平面宣導的最新科技,即是運用套色印刷,來印行ポスター(海報),政府為了有效進行宣傳,在重要活動舉辦前,會預先辦理以該活動為主題的海報設計競賽。1930年(昭和5年),夏秋克己為第4回臺灣美術展覽會設計的兩款海報,即分別獲得了一等獎和三等之一的兩個獎項,得獎的海報作品,除了廣為印刷張貼作為臺展的宣傳之外,原稿也在總督府博物館中展出。(註2)

同此之際,1930年代的日本和臺灣畫壇,正也掀起了一波前衛的文藝風潮——超現實主義。這波向歐洲學習而來的文藝思潮,源於自於1920年代,漸成為跨國與跨界的藝術實踐,表現在詩歌、繪畫、音樂、表演等創作領域。1920年代末,「超現實主義」已在日本受到矚目,並有一群前衛藝術家,如野獸派、超現實派的美術創作者,先後成立了「二科會」和「獨立美術協會」,並積極在各地舉辦作品巡回展,促使日本的超現實主義繪畫,在1930年代發展至高峰。(註3)

而殖民地臺灣,也隨之跟上了這波前衛的文藝時潮。

1931年3月15至22日,「獨立美術協會」挑選了69件作品,先後跨海運送至殖民地臺灣,在臺灣總督府舊廳舍舉辦了為期一週的「第1回獨立美術協會展」,展覽盛況空前,畫作展出至最終一日,人潮仍絡繹不絕,總入場人數達一萬兩千人左右。(註4)展覽的系列講座和活動報導及評論,將「超現實主義繪畫」風潮席捲向臺灣,為臺灣畫壇帶來新潮且前衛的創作啟發。夏秋克己入選當年度(1931,昭和6年)第5回臺展的作品〈過渡期的感覺〉【圖4】,即應用了他所專擅的建築和機械製圖技術,以幾何式的拼貼手法,象徵景物的虛實。

圖4:夏秋克己於昭和6年(1931年)入選臺展的作品〈過渡期的感覺〉。第五回台展圖錄。

這般以拼貼的製圖,所創作的超現實幻境,與日本畫家古賀春江的創作取向相仿。古賀著名的畫作,是採自科學雜誌的圖樣,重新組合的超現實世界,例如〈海〉【圖5】、〈窗外的化粧〉【圖6】等作品。(註5)

圖5:古賀春江於昭和4年(1929年)發表的作品〈海〉,現藏於日本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
圖6:古賀春江於昭和5年(1930年)發表的作品〈窗外的化粧〉,現藏於日本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

身為建設臺灣近代化工程的技師,夏秋克己對學習前衛風格和新穎的技法,總抱持高度的興致,觀察銳利而入微。他另一幅入選臺展的作品〈女〉【圖7】(1934,昭和9年,第8回),畫中俏麗短髮的女性,髮稍微微燙捲,再戴上大圓洋帽,搭配平翻領(flat collar)上衣,露出性感的脖頸,並佐以設計時尚的垂胸圍巾,以及連身吊帶裙,腰間還繫有大金屬扣環的皮帶,是當時極為時尚流行的西式著裝,象徵女性時髦與自由的現代意識。而夏秋克己不斷嘗試應用的,正是以當時最新潮的技術和繪畫視角,一路緊隨著時代的步伐,追索美感與摩登的試驗。

圖7:夏秋克己於昭和9年(1934年)入選臺展的作品〈女〉。第八回台展圖錄。

#名單之後138

註釋:

  1.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https://reurl.cc/zz1l1y (2021/4/2檢索)
  2. 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編,《社會教育》4,臺北:臺灣教育會,昭和5年(1930年)8月,頁14。
  3. 蔡家丘,〈1930年代東亞超現實繪畫的共相與生變 ——以臺灣、中國畫會為主的比較考察〉,《藝術學研究》25,2019年12月,頁93-187。
  4. 《臺灣日日新報》1931.03.09第7版、03.14漢文第4版、03.22第3版、03.15漢文第4版、03.23第7版。
  5. 蔡家丘,〈砂上樓閣——1930年代臺灣獨立美術協會巡迴展與超現實繪畫之研究〉,《藝術學研究》19,2016年12月,頁34。

參考書目:

  1. 王行恭,〈臺灣美術設計百年發展〉,《臺灣美術》83,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0年。《藝術學研究》19,頁1-60,2016年12月。
  2. 竹中信子,《植民地臺湾の日本女性生活史〈3、4〉昭和篇》,東京:田畑書店,1996年。熊凱弟譯,《日治臺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臺灣(昭和篇上、下,1926-1945)》,臺北:時報,2009年。
  3. 吳云代,〈殖民地臺灣的服裝編制——日治時期身體展演下服飾的意涵〉,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4. 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編,《社會教育》4,臺北:臺灣教育會,昭和5年(1930年)8月,頁14。
  5. 曾長生,《臺灣現代美術大系.超現實風繪畫》,臺北:藝術家,2004年。
  6. 黃琪惠,《戰爭與美術——日治末期臺灣的美術活動與繪畫風格(1937.7-1945.8)》,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7. 蔡家丘,〈1930年代東亞超現實繪畫的共相與生變 ——以臺灣、中國畫會為主的比較考察〉,《藝術學研究》25,2019年12月,頁93-187。
  8. 蔡家丘,〈砂上樓閣——1930年代臺灣獨立美術協會巡迴展與超現實繪畫之研究〉,《藝術學研究》19,2016年12月,頁1-60。
  9. 國家圖書館閱覽組編,《日治時期的臺北》,臺北:國家圖書館,2007年。
  10. 蔡幸玲,〈日治時期臺灣官辦美展之行政探討〉,《博物館學季刊》30:2,頁5-31。
  11. 顏娟英,〈日治時代美術後期的分裂與結束〉,《何謂臺灣?近代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臺北:文建會,1997年,頁16-37。

參考資料庫:

  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南國美術殿堂「臺灣美術展覽會(1927-1943)作品資料庫」,http://ndweb.iis.sinica.edu.tw/twart/System/index.htm(2021/4/12檢索)
  2.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https://reurl.cc/zz1l1y (2021/4/2檢索)
  3. 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http://ers.nlpi.edu.tw(2021/4/12檢索)
  4. 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服飾誌」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costume0707/(2021/4/12檢索)

推薦閱讀

相關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