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15日,國民政府公佈「臺灣區日本紙幣回收辦法」

1945年9月15日,國民政府公佈「臺灣區日本紙幣回收辦法」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後美日雙方代表在美軍密蘇里戰艦上簽署降伏文書正式結束二戰。
依盟軍統帥麥克阿瑟命令準備軍事代管臺灣的中華民國政權國民政府,於9月15日公布「臺灣區日本紙幣回收辦法」,將原有日本在臺發行的貨幣臺銀券以1:1兌換成臺幣,並於1946年9月1日實施。

原本的日本臺銀券隨著日本戰敗頓失市場管控機制而瞬間貶值約十倍,臺灣人面對這種情況已感痛苦,卻不知道更可怕的才剛要開始。
在臺銀券於1946年兌換為臺幣後即與日本貨幣脫鉤進入與中國治下的貨幣體系,並在中國統治者罔顧臺灣權益的種種措施下逐步被捲入中國本土的惡性通貨膨脹。

由1946年民報的報導來看,日本臺銀券兌換臺幣後,當時買米買肉買菜物價都還是幾塊錢個位數的水準,到了1949年一些報紙廣告已經出現一瓶9000元的醬油、要價數萬元的罐頭(還號稱市場最便宜)。

到了1948年下旬,國共內戰局勢明朗,全面潰敗的蔣介石勢力準備逃往臺灣,為了避免臺灣情勢惡化無法逃亡,才對已被掏空嚴重貶值的臺幣進行貨幣改革 -「發行新臺幣」,1949年6月15日,宣布將臺幣以四萬元比一折成新臺幣試圖避免貨幣繼續崩跌,並在往後的教育中稱此為德政。

戰後的記憶在複雜的歷史命運和教育影響下,弄清來龍去脈並不容易,為了讓更多人從生活中了解臺灣的過去,聚珍推出一系列復刻歷史戳章,並附上相關的說明,可以簡單了解臺灣記憶,也很適合收藏或送給朋友哦!

推薦閱讀

相關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