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之後】港都美術教育推動成員之一的綱島養吾

撰文│陳坤毅(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

綱島養吾 入選 臺展第3、4、7回

1904年綱島養吾出生於岡山縣上房郡有漢村(今高梁市有漢町),很早就投入教職工作,1919年自有漢教員養成所畢業,並取得尋常小學校准教員執照,兩年後修畢岡山縣師範學校乙種講習科課程,以尋常小學校本科正教員的身份,擔任岡山縣培根尋常小學校訓導。

不過他的教師職涯有點峰迴路轉,1922年短暫就任津川、有漢尋常高等小學校後不久,即因〈小學校令施行規則〉而休職,綱島養吾只能再修畢岡山縣師範學校本科第二部課程,在1924年取得小學校本科正教員執照,才重回有漢尋常高等小學校復職,還兼任有漢教員養成所的囑託。(註1)

歷經這些和美術不太沾得上邊的過程,又是在怎樣的機緣下,讓綱島養吾像是開了外掛一般,三度入選臺灣美術展覽會呢?

1929年入選第三回臺展的〈綠蔭〉 (資料來源:第三回臺展圖錄)

在南方港都進入的美術世界

也許是受到更高的月俸吸引,綱島養吾於1927年1月取得公學校甲種本科正教員執照,決定前往臺灣赴職,離開原鄉的高原山林,經過將近二十天的航程抵達基隆,再風塵僕僕地一路向南到高雄,4月間就任高雄第二尋常高等小學校(今鹽埕國小)的訓導。

位於堀江町的高雄第二尋常高等小學校 (資料來源:《高雄市大觀》)

同一時間,由官民共同催生的臺灣美術展覽會正式舉辦,遂喚起各地的美術熱潮,隔年山田新吉發起名為「白日會」的西洋畫會,是高雄州第一個美術團體。1929年初白日會舉行第二回洋畫展覽會,地點位於綱島養吾任職的第二小學校,(註2)可能是在此次的接觸中對西洋畫產生興趣,加入畫會的他也開啟習畫之路,搭上港都美術風氣盛行的列車。

綱島養吾似乎對繪畫有點天分,才提筆揮灑沒多久,便以作品〈綠蔭〉入選第三回臺展,描繪傳統民居後院樹林,並有人物點綴其中,形成一幅臺灣味十足的畫面,應是偕同白日會成員寫生時所創作。隔年,第四回臺展的入選畫作中,也能看到他所創作的〈廟〉,推測取景於鳳山城隍廟的戲臺,將民眾在樹下納涼的悠閒時光繪入。

1930年入選第四回臺展的〈廟〉 (資料來源:第四回臺展圖錄)
鳳山城隍廟舊貌 (資料來源:《臺灣懷舊》)

但之後綱島養吾再度入選時,卻已是三年後的第七回臺展,讓他不得不暫時放下畫筆的原因,會是繁忙的學校教務嗎?

從寫實平穩到童趣活潑的筆觸

白日會於1929年底改名為高雄美術協會,不僅舉辦展覽會,還大力投入學校美術教育、工藝美術及商業美術的研究,不久後與高雄州政府合作,由協會同仁包辦策劃學校美術展覽會,在青年會館展出各年級學生的寫生畫、思想畫,加上日本與歐洲優秀兒童的作品,成為極具教育性的展覽會,自1930年起逐年舉辦,對於高雄州圖畫教育的開拓深具意義。(註3)

身為協會成員之一的綱島養吾於原有教職工作外,更付出不少心力推廣美術教育,大概是因為如此才沒有持續創作。然而,在接觸大量兒童繪畫的過程中,或許逐漸影響他的畫風,從1933年入選第七回臺展的〈踏切風景〉可見一斑,對比於前兩幅入選作品的寫實平穩,綱島養吾像是掙脫了大人束縛的框架般,用自由無拘的筆觸,把富有童趣的南國城市景象呈現在畫布上。

描繪昔日新濱町平交道景緻的〈踏切風景〉 (資料來源:第七回臺展圖錄)

〈踏切風景〉以新濱町平交道為題材,自碼頭地帶往北望向商業街區,後方還可見高起的壽山。橫切畫面的「濱線」鐵道完成於1905年,當初為擴張車站用地進行填海造陸,除了延伸的鐵道線路外,還有碼頭、棧橋與倉庫,不僅是打狗港躍升南部第一大港的關鍵,更是往後「哈瑪星(Hamasen)」名稱的由來。

爾後又陸續任職於高雄青年訓練所、高雄女子技藝學校(今新興高中)、屏東大宮公學校(今仁愛國小)、屏東中學校(今屏東高中)與屏東師範學校附屬國民學校(今屏大附小)的綱島養吾,在終戰前一年才回到高雄,擔任市役所書記。

如今戰火平息已久,〈踏切風景〉的平交道早不見火車行駛,而消失遮斷器那頭屹立的成排房舍,(註4)依舊訴說著哈瑪星昔日的繁榮。當年綱島養吾選擇在這不起眼的角落創作時,應該沒料想到經過近九十個寒暑後,還會有人從圖錄裡追尋他留下的歷史蹤跡吧?

〈踏切風景〉畫作中尚存的成排磚造老屋 (資料來源:陳坤毅攝)

#名單之後140


註釋:

  1. 「綱島養吾(任臺灣總督府師範學校訓導;俸給;勤務)」(1941-03-01),〈昭和十六年一月至三月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判任官以下進退原議〉,《臺灣總督府檔案.進退原議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0268158X001。
  2. 〈高雄洋畫展覽會 白日會主催〉,《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1月27日(第n2版)。
  3. 〈美しい自然が生んだ 美しい使命と功績 躍進を續くる高雄美術協會〉,《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1月1日(第25版)。
  4. 畫中對側店舖住宅在綱島養吾創作時應甫落成不久,其中二層樓的建築是由青果業界著名商人楊天送所創立,是臺籍人士後期立足哈瑪星經營事業的見證之一。

推薦閱讀

相關貼文